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1 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共生菌 | 第10-11页 |
1.2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的致病因子 | 第11-13页 |
1.2.1 脂多糖 | 第11页 |
1.2.2 次生代谢产物 | 第11页 |
1.2.3 杀虫毒素蛋白 | 第11页 |
1.2.4 几丁质酶 | 第11-13页 |
1.3 微生物农药及其剂型的研究 | 第13-14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嗜线虫致病杆菌 HB310 几丁质酶及其抑菌活性 | 第15-23页 |
2.1 材料 | 第15-16页 |
2.1.1 供试菌株 | 第15页 |
2.1.2 实验药品 | 第15页 |
2.1.3 培养基 | 第15-16页 |
2.1.4 磷酸盐缓冲液(PBS)试剂配制 | 第16页 |
2.1.5 蛋白电泳试剂 | 第16页 |
2.1.6 实验仪器 | 第1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6-18页 |
2.2.1 Xn HB310 菌液的培养 | 第16-17页 |
2.2.2 Xn HB310 菌株胞内蛋白的制备 | 第17页 |
2.2.3 苹果病原真菌菌种培养 | 第17页 |
2.2.4 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对苹果病原真菌的生长速率测定法 | 第17页 |
2.2.5 Xn HB310 菌液对苹果腐烂病菌菌落生长抑制和菌丝形态影响的观察 | 第17-18页 |
2.2.6 Xn HB310 胞内总蛋白的 SDS-PAGE 分析 | 第18页 |
2.2.7 Xn HB310 蛋白毒素的质谱鉴定 | 第18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18-22页 |
2.3.1 Xn HB310 发酵液和胞内总蛋白对苹果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 第18-19页 |
2.3.2 Xn HB310 发酵液和胞内蛋白对苹果腐烂病菌菌落生长和菌丝形态的影响 | 第19-20页 |
2.3.3 Xn HB310 几丁质酶的分析和鉴定 | 第20-22页 |
2.4 讨论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嗜线虫致病杆菌 HB310 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及表达 | 第23-33页 |
3.1 材料 | 第23-24页 |
3.1.1 菌株和质粒 | 第23页 |
3.1.2 实验药品 | 第23页 |
3.1.3 培养基 | 第23-24页 |
3.1.4 琼脂糖核酸电泳缓冲液 | 第24页 |
3.1.5 溶液配置 | 第24页 |
3.1.6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4-28页 |
3.2.1 Xn HB310 细胞总 DNA 的提取 | 第24-25页 |
3.2.2 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 | 第25-27页 |
3.2.3 几丁质酶 CHI60 和 CHI70 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27-28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2页 |
3.3.1 chi 60 与 chi70 基因的克隆 | 第28-30页 |
3.3.2 几丁质酶 CHI60 和 CHI70 的原核表达 | 第30-32页 |
3.4 讨论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几丁质酶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3-48页 |
4.1 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和网址 | 第33页 |
4.2 chi60 和 chi70 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3-34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6页 |
4.3.1 chi60 和 chi70 基因的氨基酸序列 | 第34-38页 |
4.3.2 CHI60 蛋白和 CHI70 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 | 第38-43页 |
4.3.3 CHI60 蛋白和 CHI70 蛋白的三级结构 | 第43-44页 |
4.3.4 多序列比对 | 第44-45页 |
4.3.5 系统进化分析 | 第45-46页 |
4.4 讨论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嗜线虫致病杆菌 HB310 可湿性粉剂的研制 | 第48-57页 |
5.1 材料 | 第48-49页 |
5.1.1 供试菌株和试虫 | 第48页 |
5.1.2 供试农药助剂及药剂 | 第48页 |
5.1.3 实验仪器 | 第48-49页 |
5.2 方法 | 第49-51页 |
5.2.1 嗜线虫致病杆菌 HB310 菌粉的制备 | 第49页 |
5.2.2 制剂加工工艺 | 第49页 |
5.2.3 润湿性的测定方法 | 第49页 |
5.2.4 悬浮率的测定方法 | 第49页 |
5.2.5 细度的测定方法 | 第49-50页 |
5.2.6 含水量的测定 | 第50页 |
5.2.7 pH 值的测定方法 | 第50页 |
5.2.8 冷贮稳定性的测定方法 | 第50页 |
5.2.9 载体的筛选 | 第50-51页 |
5.2.10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 | 第51页 |
5.2.11 润湿剂和分散剂的最佳配比及其使用浓度的筛选方法 | 第51页 |
5.2.12 主要质量指标检测方法 | 第51页 |
5.2.13 田间药效试验 | 第51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1-55页 |
5.3.1 载体的筛选结果 | 第51-52页 |
5.3.2 表面活性剂的筛选结果 | 第52-53页 |
5.3.3 分散剂与润湿剂的最佳配比的筛选 | 第53-54页 |
5.3.4 分散剂与润湿剂最佳用量的筛选 | 第54页 |
5.3.5 嗜线虫致病杆菌 HB310 可湿性粉剂的指标测定 | 第54-55页 |
5.3.6 制剂的贮稳定性的测定 | 第55页 |
5.3.7 田间药效试验 | 第55页 |
5.4 讨论 | 第55-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6.1 结论 | 第57页 |
6.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第64-65页 |
作者简历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