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3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 论文创新和不足 | 第15-16页 |
1.5.1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5页 |
1.5.2 存在的不足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相关理论 | 第16-22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6-18页 |
2.1.1 农民专业协会 | 第16-17页 |
2.1.2 农民专业合作社 | 第17页 |
2.1.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 第17-18页 |
2.1.4 农民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比较 | 第18页 |
2.2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特征 | 第18-19页 |
2.3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理论依据 | 第19-20页 |
2.3.1 合作经济 | 第19页 |
2.3.2 制度创新 | 第19-20页 |
2.3.3 交易费用 | 第20页 |
2.4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主要功能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杨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环境和概况 | 第22-30页 |
3.1 杨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环境 | 第22-23页 |
3.1.1 组织发展的内部环境 | 第22页 |
3.1.2 组织发展的外部环境 | 第22-23页 |
3.2 杨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本情况 | 第23-26页 |
3.2.1 数量呈上升趋势,增幅有所减缓 | 第24页 |
3.2.2 种类逐渐丰富,种植业集中趋势明显 | 第24-25页 |
3.2.3 资金数量不断增加,覆盖面逐渐扩大 | 第25-26页 |
3.3 杨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形式和特点 | 第26-28页 |
3.3.1 “纽带型”,延长了产业链 | 第27页 |
3.3.2 “专家型”,促进了农民互助协作 | 第27页 |
3.3.3 “订单型”,保障了农民的稳定收入 | 第27-28页 |
3.3.4 “推广型”,提高了农民专业生产水平 | 第28页 |
3.4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第28-30页 |
第四章 杨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0-37页 |
4.1 组织发展面临的困境 | 第30-31页 |
4.1.1 农业增产不增收 | 第30页 |
4.1.2 农民合法权益受损 | 第30-31页 |
4.1.3 农业现代化程度低 | 第31页 |
4.2 农户视觉下组织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1-34页 |
4.2.1 规模小,存续时间短,覆盖面小 | 第31-32页 |
4.2.2 供产销脱节,市场信息沟通不顺畅 | 第32页 |
4.2.3 组织成员素质偏低,人才缺乏 | 第32-33页 |
4.2.4 业务比较集中,服务层次低 | 第33页 |
4.2.5 组织管理松散,成员参与不够 | 第33-34页 |
4.2.6 社会支持力度有限,资金缺乏 | 第34页 |
4.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37页 |
4.3.1 监管机制不健全 | 第34-35页 |
4.3.2 长效发展机制不完善 | 第35页 |
4.3.3 资源调配力度有限 | 第35页 |
4.3.4 合作组织自身运营不畅 | 第35-37页 |
第五章 促进杨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策略 | 第37-40页 |
5.1 促进规范建设,增强运行效率 | 第37页 |
5.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促进组织健康发展 | 第37-38页 |
5.3 增强带动能力,推动农村市场发展 | 第38页 |
5.4 建立长效利益机制,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 第38-39页 |
5.5 借鉴经验,加强政府引导和指导 | 第39页 |
5.6 加强宣传、保证信息畅通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附录 1:杨凌示范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 第44-46页 |
附录 2:杨凌示范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