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7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6-24页 |
|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 ·各章内容安排 | 第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27-37页 |
| 第二章 雷电流幅值与陡度概率模式研究 | 第37-57页 |
| ·引言 | 第37-38页 |
| ·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 第38-39页 |
| ·雷电流幅值概率模式 | 第39-47页 |
| ·雷电流幅值累积概率模式 | 第47-51页 |
| ·雷电流波头陡度概率模式 | 第51-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第三章 地闪频次与雷电日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 第57-89页 |
| ·引言 | 第57页 |
| ·资料与方法 | 第57-59页 |
| ·地闪频次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59-77页 |
| ·雷电(暴)日空间分布特征 | 第77-81页 |
| ·基于闪电密度的有效雷电日确定 | 第81-85页 |
| ·小结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 第四章 雷电流参数随海拔高度、地理经纬度的变化规律 | 第89-111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资料与方法 | 第89-90页 |
| ·雷电流参数随海拔高度变化规律 | 第90-96页 |
| ·雷电流参数随纬度变化规律 | 第96-102页 |
| ·雷电流参数随地理经度变化规律 | 第102-108页 |
| ·小结 | 第108-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11页 |
| 第五章 1999-2003和2004-2008地闪活动变化规律 | 第111-131页 |
| ·引言 | 第111-112页 |
| ·数据及统计方法 | 第112页 |
| ·地闪频次及密度变化特征 | 第112-119页 |
| ·雷电流幅值变化特征 | 第119-126页 |
| ·闪电比例 | 第126-129页 |
| ·小结 | 第129-1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0-131页 |
| 第六章 基于LLS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 第131-185页 |
| ·引言 | 第131页 |
| ·区域性评估与区划 | 第131-142页 |
| ·长跨度线路项目风险评估 | 第142-149页 |
| ·建筑物(群)风险评估 | 第149-182页 |
| ·小结 | 第182-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3-185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85-189页 |
| ·主要结论 | 第185-187页 |
| ·主要创新点及特色 | 第187页 |
| ·展望 | 第187-189页 |
| 致谢 | 第189-190页 |
| 在读期间完成的著作、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90-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