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

施氏假单胞菌铵响应sRNA(ArsZ)参与固氮调控的作用机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8页
    1.1 细菌小RNA概述第12-19页
        1.1.1 细菌RNA种类和功能第12-13页
        1.1.2 细菌sRNA调控功能及作用机制第13-19页
    1.2 大肠杆菌小RNA研究进展第19-23页
        1.2.1 大肠杆菌持家类非编码RNA第20页
        1.2.2 大肠杆菌调控反义RNA第20-22页
        1.2.3 大肠杆菌与蛋白互作非编码RNA第22-23页
    1.3 假单胞菌属小RNA研究进展第23-32页
        1.3.1 PrrFs维持细菌铁稳态平衡并间接调控群体感应第24-26页
        1.3.2 Gac/Rsm途径激活涉及次级代谢sRNA家族第26-29页
        1.3.3 CrcZ与CrcY参与碳代谢抑制调控第29-31页
        1.3.4 PhrS参与PQS正调控合成第31-32页
    1.4 固氮菌sRNA研究进展第32-36页
    1.5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和研究意义第36-37页
    1.6 技术路线第37-38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38-73页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38-42页
    2.2 实验方法第42-73页
第三章 ArsZ的序列分析与鉴定第73-91页
    3.1 引言第73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73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73-85页
        3.3.1 转录组数据分析第73-78页
        3.3.2 ArsZ的结构特征第78-80页
        3.3.3 ArsZ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分布及进化分析第80-81页
        3.3.4 ArsZ基因的序列同源性分析及系统发育分析第81-82页
        3.3.5 arsZ基因的序列特征分析第82-83页
        3.3.6 Northern杂交验证ArsZ第83-84页
        3.3.7 ArsZ转录起始位点的确定第84-85页
    3.4 ArsZ的转录调控模式第85-89页
        3.4.1 ArsZ在铵抑制条件下诱导表达第85-86页
        3.4.2 ArsZ在氮代谢调控节点突变株△rpoN和△ntrC中的表达第86-87页
        3.4.3 凝胶阻滞验证NtrC蛋白与arsZ启动子区互作第87-88页
        3.4.4 DNase I Foot printing实验第88-89页
    3.5 小结与讨论第89-91页
第四章 ArsZ的功能鉴定第91-106页
    4.1 引言第91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91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91-97页
        4.3.1 arsZ缺失突变株构建第91-95页
        4.3.2 arsZ回补及过量表达菌株构建第95-97页
    4.4 ArsZ参与逆境(固氮、氧化及渗透)胁迫抗性第97-105页
        4.4.1 生长曲线的测定第97-98页
        4.4.2 固氮酶活的测定第98-99页
        4.4.3 反硝化曲线的测定第99-100页
        4.4.4 Biolog分析碳源(GN2)利用情况第100-102页
        4.4.5 Biolog分析氮源(PM3)利用情况第102-103页
        4.4.6 对菌体运动能力的影响第103-104页
        4.4.7 氧化冲击第104页
        4.4.8 山梨醇冲击第104-105页
        4.4.9 盐胁迫冲击第105页
    4.5 小结与讨论第105-106页
第五章 ArsZ参与固氮调控的机制第106-124页
    5.1 引言第106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106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106-124页
        5.3.1 ArsZ固氮相关基因表达分析第106-107页
        5.3.2 ArsZ蛋白质组学分析第107-118页
        5.3.3 ArsZ靶标鉴定及半衰期第118-119页
        5.3.4 ArsZ靶标的免疫印迹鉴定第119-120页
        5.3.5 ArsZ定点突变回补株固氮酶活测定第120-121页
        5.3.6 ArsZ与靶标基因互作(sRNA-mRNA)第121-123页
        5.3.7 ArsZ调控模式图第123-124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124-126页
    6.1 总结第124页
    6.2 创新点第124-125页
    6.3 展望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6页
致谢第136-138页
个人简历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逃逸Ⅰ型干扰素反应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PA基因影响流感病毒哺乳动物适应性和致病性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