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雄性不育基因MALE STERILE33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8-26页
    1.1 花药发育的分子调控第8-17页
        1.1.1 花药发育概述第8-11页
        1.1.2 绒毡层和PMC细胞发育第11-13页
        1.1.3 花药角质与花粉璧合成第13-17页
    1.2 植物GPAT基因与花药聚酯合成第17-20页
        1.2.1 植物GPAT基因的分化第17-19页
        1.2.2 植物GPAT基因参与角质和木栓质合成第19-20页
        1.2.3 植物GPAT基因在花药发育中的作用第20页
    1.3 玉米雄性不育的研究和利用第20-25页
        1.3.1 玉米雄性不育的类型第20-23页
        1.3.2 玉米雄性不育基因的利用第23-25页
    1.4 研究意义第25-26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6-37页
    2.1 材料第26页
        2.1.1 植物材料第26页
        2.1.2 主要试剂第26页
    2.2 方法第26-37页
        2.2.1 定位群体构建第26页
        2.2.2 育性鉴定第26-27页
        2.2.3 玉米基因组DNA提取第27页
        2.2.4 SSR标记筛选与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PAGE)第27-30页
        2.2.5 Indel标记开发与琼脂糖凝胶电泳第30页
        2.2.6 基因进化分析第30页
        2.2.7 花药半薄切片观察第30-31页
        2.2.8 花药超薄切片观察第31页
        2.2.9 花药扫描电镜观察第31-32页
        2.2.10 减数分裂染色体观察第32页
        2.2.11 总RNA的提取第32页
        2.1.12 cDNA合成第32-33页
        2.2.13 实时定量Real time PCR检测第33-34页
        2.2.14 RNA原位杂交分析第34-35页
        2.2.15 聚酯单体含量测定第35-37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37-51页
    3.1 雄性不育突变体的分离第37-38页
    3.2 突变体染色体行为观察第38-40页
    3.3 突变体表型的电镜分析第40-42页
    3.4 SA1基因初步定位第42页
    3.5 SA1基因精细定位第42-43页
    3.6 SA1基因克隆第43-44页
    3.7 等位验证第44页
    3.8 MS33基因进化分析第44-46页
    3.9 MS33基因的表达模式第46-47页
    3.10 ms33突变体聚酯单体成分分析第47-51页
第四章 讨论第51-54页
    4.1 MS33基因参与玉米花粉外壁和花药角质合成第51页
    4.2 GPAT家族在高等植物中的多样性第51-52页
    4.3 MS33参与的花药相关聚酯合成途径第52-53页
    4.4 MS33基因在育种上的应用前景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64页
致谢第64-66页
个人简介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疆棉区棉花增效缩节胺化学封顶技术及其机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细胞结构的植物物料干燥过程模拟及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