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 | 第12-16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15-16页 |
1.4 论文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1 论文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4.2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 论文创新 | 第17-19页 |
第2章 黑龙江省制造产业及竞争力 | 第19-30页 |
2.1 制造产业及制造产业竞争力 | 第19-25页 |
2.1.1 制造业产业界定 | 第19-20页 |
2.1.2 制造业产业类别 | 第20-21页 |
2.1.3 制造业产业特征 | 第21-22页 |
2.1.4 制造业竞争力的内涵 | 第22-23页 |
2.1.5 制造业竞争力特征 | 第23-25页 |
2.2 黑龙江制造产业现状分析 | 第25-28页 |
2.2.1 黑龙江省制造业产业环境分析 | 第26-27页 |
2.2.2 黑龙江省制造业产业规模分析 | 第27-28页 |
2.2.3 黑龙江省制造业产业创新分析 | 第28页 |
2.3 制造业及其竞争力发展趋势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制造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7页 |
3.1 制造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 | 第30-33页 |
3.1.1 内部因素 | 第30-32页 |
3.1.2 外部因素 | 第32-33页 |
3.2 制造产业竞争力关键要素识别 | 第33-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制造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第37-55页 |
4.1 已有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 | 第37-41页 |
4.1.1 层次分析方法(AHP) | 第37-38页 |
4.1.2 加权综合法 | 第38页 |
4.1.3 因子分析法 | 第38-39页 |
4.1.4 DEA——数据包络分析法 | 第39-40页 |
4.1.5 投入产出分析法 | 第40页 |
4.1.6 ICPO比较法 | 第40页 |
4.1.7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40-41页 |
4.2 评价指标体系 | 第41-47页 |
4.2.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41-42页 |
4.2.2 指标体系内容 | 第42-47页 |
4.3 制造业竞争力模糊综合评价 | 第47-49页 |
4.3.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第47-48页 |
4.3.2 制造业竞争力模糊评价过程 | 第48-49页 |
4.4 黑龙江省制造业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 | 第49-52页 |
4.4.1 单项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9-50页 |
4.4.2 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 第50-52页 |
4.5 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提升黑龙江省制造产业竞争力建议 | 第55-60页 |
5.1 数据来源 | 第55页 |
5.2 提升黑龙江省制造业竞争力建议 | 第55-59页 |
5.2.1 紧抓“一带一路”新机遇 | 第55-56页 |
5.2.2 在现有产业基础上提高产业集聚度 | 第56页 |
5.2.3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56-57页 |
5.2.4 着力发展产业创新 | 第57页 |
5.2.5 转型发展模式——推进集约型制造业的发展 | 第57-58页 |
5.2.6 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 第58页 |
5.2.7 为中小型制造企业构建良好的融资配套途径 | 第58-5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