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arx发生器充电电源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概述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20页 |
1.2.1 充电电源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9页 |
1.2.2 电源控制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9-20页 |
1.3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恒流充电电源建模与仿真分析 | 第22-37页 |
2.1 高压恒流充电电源的结构 | 第22-23页 |
2.2 电源的充电工作模式 | 第23-24页 |
2.2.1 断续电流工作模式 | 第23页 |
2.2.2 连续电流工作模式 | 第23-24页 |
2.3 断续电流模式下充电电路的建模 | 第24-31页 |
2.3.1 电源充电的第一阶段 | 第25-27页 |
2.3.2 电源充电的第二阶段 | 第27-28页 |
2.3.3 电源充电的第三阶段 | 第28-30页 |
2.3.4 电源充电的第四阶段 | 第30-31页 |
2.4 断续电流模式下充电电路原理 | 第31-34页 |
2.5 断续电流模式下充电电路仿真分析 | 第34-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恒流充电电源控制方法的设计 | 第37-46页 |
3.1 传统PI充电控制方法的设计 | 第37-39页 |
3.1.1 传统PI充电控制方法原理 | 第37-38页 |
3.1.2 传统PI充电控制方法仿真分析 | 第38-39页 |
3.2 模糊PI充电控制方法的设计 | 第39-45页 |
3.2.1 PI模糊控制器工作原理 | 第40页 |
3.2.2 模糊化 | 第40-41页 |
3.2.3 模糊推理 | 第41-42页 |
3.2.4 解模糊化 | 第42-43页 |
3.2.5 模糊PI充电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第43-4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恒流充电电源的设计 | 第46-57页 |
4.1 恒流充电电源的工作原理及性能指标 | 第46-47页 |
4.1.1 工作原理 | 第46-47页 |
4.1.2 主要性能指标 | 第47页 |
4.2 恒流充电电源低压部分电路设计 | 第47-50页 |
4.2.1 输入整流器件的选取 | 第48-49页 |
4.2.2 功率开关器件的选取 | 第49页 |
4.2.3 谐振参数的计算 | 第49-50页 |
4.3 恒流充电电源高压部分电路的设计 | 第50-54页 |
4.3.1 高频高压变压器变压比的计算 | 第51-52页 |
4.3.2 高频高压变压器匝数的计算 | 第52-54页 |
4.4 恒流充电电源控制芯片及保护电路的设计 | 第54-56页 |
4.4.1 控制芯片的选择 | 第54-55页 |
4.4.2 保护电路的设计 | 第55-5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5章 恒流充电电源实验 | 第57-72页 |
5.1 恒定假负载充电实验 | 第57-60页 |
5.2 高压电容充电实验 | 第60-61页 |
5.3 Marx发生器球隙放电实验 | 第61-67页 |
5.3.1 不同SF6气压下的球隙放电实验 | 第62-64页 |
5.3.2 不同球隙间距下的球隙放电实验 | 第64-66页 |
5.3.3 不同充电电压下的球隙放电实验 | 第66-67页 |
5.4 Marx发生器岩石破碎实验 | 第67-70页 |
5.4.1 输出电极间距为 6.4cm的破岩实验 | 第68-69页 |
5.4.2 输出电极间距为 8cm的破岩实验 | 第69-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