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22页 |
1.1 抗菌肽的来源 | 第11-14页 |
1.1.1 昆虫抗菌肽 | 第11-12页 |
1.1.2 其它动物抗菌肽 | 第12-13页 |
1.1.3 基因工程抗菌肽 | 第13-14页 |
1.1.4 人工合成抗菌肽 | 第14页 |
1.2 抗菌肽的生物活性 | 第14-16页 |
1.2.1 抗菌活性 | 第14页 |
1.2.2 抗真菌活性 | 第14-15页 |
1.2.3 抗寄生虫活性 | 第15页 |
1.2.4 抗病毒活性 | 第15-16页 |
1.2.5 抗肿瘤细胞活性 | 第16页 |
1.3 抗菌肽的作用机制 | 第16-19页 |
1.3.1 膜结构破坏模式 | 第16-18页 |
1.3.2 非膜结构破坏模式 | 第18-19页 |
1.4 抗菌肽的应用 | 第19-20页 |
1.5 选题目的、意义及研究路线 | 第20-22页 |
2 沼蛙皮肤分泌物活性筛选 | 第22-3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3页 |
2.1.1 实验动物 | 第22页 |
2.1.2 实验菌株 | 第22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2.1.4 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2.2.1 沼蛙皮肤分泌物样品制备 | 第23页 |
2.2.2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第23页 |
2.2.3 抗菌活性检测 | 第23-24页 |
2.2.4 抗氧化活性检测 | 第24页 |
2.2.5 过氧化氢酶活性检测 | 第24页 |
2.2.6 酪蛋白水解酶活性检测 | 第24页 |
2.2.7 胰蛋白酶及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检测 | 第24-25页 |
2.3 结果 | 第25-28页 |
2.3.1 抗菌活性检测 | 第25页 |
2.3.2 抗氧化活性检测 | 第25-26页 |
2.3.3 过氧化氢酶活性 | 第26-27页 |
2.3.4 酪蛋白水解酶活性 | 第27页 |
2.3.5 胰蛋白酶及胰蛋白酶抑制剂活性 | 第27-28页 |
2.4 讨论与小结 | 第28-30页 |
3 海南沼蛙皮肤抗菌肽的分离纯化 | 第30-35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0-31页 |
3.1.1 实验动物 | 第30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3.1.3 实验试剂 | 第30-31页 |
3.1.4 试剂的配制 | 第31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1-32页 |
3.2.1 沼蛙分泌物粗样品制备 | 第31页 |
3.2.2 皮肤分泌物的初步纯化 | 第31-32页 |
3.2.3 初步分离产物的活性检测 | 第32页 |
3.2.4 抗菌肽样品质谱(MALDI-TOF/MS)分析 | 第32页 |
3.3 结果 | 第32-33页 |
3.3.1 皮肤分泌物初步纯化结果 | 第32页 |
3.3.2 初步分离产物的活性鉴定 | 第32-33页 |
3.3.3 回收组分MALDI-TOF/MS质谱分析 | 第33页 |
3.4 讨论与小结 | 第33-35页 |
4 海南沼蛙皮肤抗菌肽cDNA克隆 | 第35-46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35-36页 |
4.1.1 实验动物 | 第35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35-36页 |
4.1.3 实验试剂 | 第36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6-38页 |
4.2.1 提取总RNA | 第36页 |
4.2.2 第一链cDNA合成反应 | 第36-37页 |
4.2.3 RT-PCR扩增 | 第37页 |
4.2.4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7页 |
4.2.5 PCR产物纯化 | 第37-38页 |
4.2.6 质粒载体克隆 | 第38页 |
4.2.7 大肠杆菌转化 | 第38页 |
4.2.8 DNA测序 | 第38页 |
4.2.9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8页 |
4.3 结果 | 第38-44页 |
4.3.1 提取总RNA | 第38页 |
4.3.2 沼蛙抗菌肽cDNA克隆结果 | 第38-39页 |
4.3.3 测序结果及序列分析 | 第39-44页 |
4.4 讨论与小结 | 第44-46页 |
5 海南沼蛙皮肤组织中抗菌肽抗菌作用的研究 | 第46-57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5.1.1 材料 | 第46页 |
5.1.2 实验菌种 | 第46页 |
5.1.3 实验仪器 | 第46-47页 |
5.1.4 实验试剂 | 第47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7-49页 |
5.2.1 抗菌肽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 Concentration,MIC)的测定 | 第47页 |
5.2.2 温度对抗菌肽活性的影响 | 第47页 |
5.2.3 加热时间对抗菌肽活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5.2.4 不同pH条件下对抗菌肽活性的影响 | 第48页 |
5.2.5 其它因素对抗菌肽活性的影响 | 第48页 |
5.2.6 抗菌肽溶血活性的测定 | 第48页 |
5.2.7 temporin-GHb杀菌曲线的测定 | 第48页 |
5.2.8 抗菌肽处理对细菌形态的影响 | 第48-49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49-55页 |
5.3.1 temporin族抗菌肽MIC的测定 | 第49页 |
5.3.2 温度对抗菌肽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5.3.3 热处理时间对抗菌肽活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5.3.4 不同pH条件下对抗菌肽活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5.3.5 其它因素对抗菌肽活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5.3.6 溶血活性测定 | 第53-54页 |
5.3.7 temporin-GHb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杀菌曲线 | 第54-55页 |
5.3.8 抗菌肽对菌形态的影响 | 第55页 |
5.4 讨论与小结 | 第55-57页 |
6 结论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附图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