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2.1 北京地区PM2.5 中硫酸盐成因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2.2 气溶胶单颗粒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3 国内外含硫颗粒物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3 研究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3.1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3.2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2章 外场观测与扫描电镜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22-38页 |
2.1 在线外场观测 | 第22-24页 |
2.1.1 观测点基本信息 | 第22-23页 |
2.1.2 观测仪器及其原理 | 第23-24页 |
2.2 离线样品采集 | 第24-28页 |
2.2.1 采样仪器及其原理 | 第24-25页 |
2.2.2 采样膜、采样时间及样品储存 | 第25-27页 |
2.2.3 采样方案 | 第27-28页 |
2.3 扫描电镜-能谱仪分析 | 第28-34页 |
2.3.1 扫描电镜-能谱仪基本原理 | 第28-30页 |
2.3.2 制样及测试参数 | 第30-31页 |
2.3.3 单颗粒微观形貌及化学组分的获取 | 第31页 |
2.3.4 单颗粒数量丰度的统计 | 第31-33页 |
2.3.5 单颗粒化学组分的计算 | 第33-34页 |
2.4 场发射扫描电镜-能谱仪分析 | 第34-38页 |
2.4.1 场发射扫描电镜-能谱仪原理及功能 | 第34页 |
2.4.2 制样及测试参数 | 第34页 |
2.4.3 单颗粒微观形貌及化学组成的获取 | 第34-35页 |
2.4.4 单颗粒混合态演变的测试方法 | 第35-38页 |
第3章 夏冬两季大气综合污染特征 | 第38-48页 |
3.1 夏季典型重雾霾事件污染特征 | 第38-43页 |
3.1.1 PM2.5 及其化学组分 | 第38-39页 |
3.1.2 气态前体物 | 第39页 |
3.1.3 气象参数 | 第39-40页 |
3.1.4 二次生成反应 | 第40-43页 |
3.2 冬季典型重雾霾事件污染特征 | 第43-47页 |
3.2.1 PM2.5 及其化学组分 | 第43-44页 |
3.2.2 气态前体物 | 第44页 |
3.2.3 气象参数 | 第44-45页 |
3.2.4 二次生成反应 | 第45-4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含硫颗粒物的微观形貌及化学组成 | 第48-62页 |
4.1 二次硫酸钙颗粒 | 第48-51页 |
4.1.1 二次硫酸钙颗粒的微观形貌 | 第48-50页 |
4.1.2 二次硫酸钙颗粒的化学组成 | 第50-51页 |
4.2 含硫矿物颗粒 | 第51-54页 |
4.2.1 含硫矿物颗粒的微观形貌 | 第51-52页 |
4.2.2 含硫矿物颗粒的化学组成 | 第52-54页 |
4.3 含硫液滴 | 第54-56页 |
4.3.1 含硫液滴的微观形貌 | 第54-55页 |
4.3.2 含硫液滴的化学组成 | 第55-56页 |
4.4 硫酸盐-有机复合颗粒 | 第56-61页 |
4.4.1 硫酸盐-有机复合颗粒的微观形貌 | 第56-59页 |
4.4.2 硫酸盐-有机复合颗粒的化学组成及其混合态 | 第59-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含硫颗粒物的污染特征 | 第62-74页 |
5.1 含硫颗粒物总体状况 | 第62-63页 |
5.2 夏季典型重雾霾事件 | 第63-68页 |
5.2.1 含硫颗粒物数量丰度 | 第63-65页 |
5.2.2 含硫颗粒物硫元素相对含量 | 第65-66页 |
5.2.3 含硫颗粒物粒径分布 | 第66-68页 |
5.3 冬季典型重雾霾事件 | 第68-72页 |
5.3.1 含硫颗粒物数量丰度 | 第68-69页 |
5.3.2 含硫颗粒物硫元素相对含量 | 第69-70页 |
5.3.3 含硫颗粒物粒径分布 | 第70-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6章 硫酸盐-有机复合颗粒成因研究 | 第74-93页 |
6.1 数量丰度及元素相对含量 | 第74-78页 |
6.2 关键影响因素 | 第78-89页 |
6.2.1 含硫气态前体物 | 第78-79页 |
6.2.2 颗粒物酸度、大气相对湿度与温度 | 第79-83页 |
6.2.3 粒径及表面积 | 第83-89页 |
6.3 SO_4`2--有机组分混合机制 | 第89-91页 |
6.4 SOM生成演变概念模型 | 第91-92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3-96页 |
7.1 结论 | 第93-94页 |
7.2 建议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5页 |
致谢 | 第105-10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