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1 城市面源污染问题 | 第8-9页 |
1.1.2 排水系统信息化管理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1.2.1 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 第10-12页 |
1.2.2 截流井的发展 | 第12-15页 |
1.2.3 膜技术与反冲洗技术 | 第15-16页 |
1.2.4 排水系统模型的发展 | 第16-18页 |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第2章 研究区初期雨水径流特性研究 | 第21-3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21页 |
2.2 研究区初期雨水径流水量负荷 | 第21-25页 |
2.3 研究区初期雨水径流水质负荷 | 第25-29页 |
2.3.1 初期雨水径流水质特征解析 | 第25-28页 |
2.3.2 初期雨水水质污染负荷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新型雨水截流井理论分析与系统设计 | 第30-43页 |
3.1 新型雨水截流井微滤膜过滤可行性分析 | 第30-31页 |
3.2 新型雨水截流井装置设计方案与参数分析 | 第31-37页 |
3.3 新型雨水截流井工作原理与系统各单元设计 | 第37-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新型雨水截流井运行效果试验研究 | 第43-61页 |
4.1 试验膜材料的选择 | 第43-48页 |
4.1.1 各类微孔滤膜种类与性质 | 第43-46页 |
4.1.2 微孔滤膜选择因素 | 第46-47页 |
4.1.3 试验滤膜材料 | 第47页 |
4.1.4 膜性能表征方法 | 第47-48页 |
4.2 水质分析指标与测定方法 | 第48页 |
4.3 不同膜材料的试验效果研究 | 第48-59页 |
4.3.1 试验期间的进水水质 | 第48-49页 |
4.3.2 去除悬浮垃圾和残渣效果 | 第49页 |
4.3.3 SS去除效果 | 第49-51页 |
4.3.4 TN去除效果 | 第51-52页 |
4.3.5 TP去除效果 | 第52-53页 |
4.3.6 COD去除效果 | 第53-55页 |
4.3.7 重金属(Cu、Zn)去除效果 | 第55-57页 |
4.3.8 膜通量与反冲洗效果分析 | 第57-58页 |
4.3.9 新型雨水截流井中滤膜选择与设计处理流量的确定 | 第58-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5章 基于排水管网模型的微孔滤膜截流井应用示范 | 第61-69页 |
5.1 研究区排水系统模型建立 | 第61-62页 |
5.2 设计处理能力与尺寸优化 | 第62-65页 |
5.3 所选区域案例分析与预评价 | 第65-66页 |
5.4 新型雨水截流井应用的经济性与前景分析 | 第66-68页 |
5.4.1 新型雨水截流井成本分析 | 第66-67页 |
5.4.2 新型雨水截流井应用前景分析 | 第67-6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9-71页 |
6.1 结论 | 第69-70页 |
6.2 建议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附录A 专业实践总结摘要 | 第78-82页 |
附录B 新型雨水截流井图纸 | 第82-9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