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坳陷沧东凹陷孔二段页岩油含量表征研究
|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9-19页 |
| 1.1 题目来源 | 第9页 |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 1.3.1 地球化学指标方法 | 第9-12页 |
| 1.3.2 实验方法测量页岩可动油率 | 第12-13页 |
| 1.3.3 测井评价页岩含油性 | 第13-14页 |
| 1.4 存在问题 | 第14-15页 |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1.5.1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1.5.2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1.6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6-17页 |
| 1.7 论文创新性认识 | 第17-19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9-22页 |
| 2.1 构造特征及演化 | 第19-20页 |
| 2.2 沉积演化 | 第20-21页 |
| 2.3 地层发育特征 | 第21-22页 |
| 第3章 页岩油地球化学特征 | 第22-32页 |
| 3.1 页岩油物性特征 | 第22页 |
| 3.2 页岩油族组成特征 | 第22-24页 |
| 3.3 页岩油生物标志物特征 | 第24-30页 |
| 3.3.1 甾烷 | 第24-26页 |
| 3.3.2 伽马蜡烷 | 第26-28页 |
| 3.3.3 三芴系列 | 第28-30页 |
| 3.4 页岩油同位素特征 | 第30-32页 |
| 第4章 页岩含油性表征 | 第32-46页 |
| 4.1 地球化学方法 | 第32-41页 |
| 4.1.1 热解S1与氯仿沥青“A”的含义 | 第32-33页 |
| 4.1.2 氯仿沥青“A”的轻烃恢复 | 第33-36页 |
| 4.1.3 热解参数S1的重烃、轻烃补偿校正 | 第36-40页 |
| 4.1.4 ―石油溢出效应法‖ | 第40-41页 |
| 4.2 测井评价页岩含油性 | 第41-46页 |
| 第5章 影响页岩含油性的因素 | 第46-56页 |
| 5.1 有机质丰度 | 第46-48页 |
| 5.2 有机质类型 | 第48-49页 |
| 5.3 有机质成熟度 | 第49-51页 |
| 5.4 储集空间 | 第51-54页 |
| 5.5 保存条件 | 第54页 |
| 5.6 储层改造条件 | 第54-56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