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4-22页 |
1.2.1 非接触指纹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手指静脉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1.2.3 多模态生物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3 本文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2-24页 |
第2章 指纹与指静脉图像的预处理 | 第24-36页 |
2.1 指纹图像预处理 | 第24-29页 |
2.1.1 指纹图像手指区域提取 | 第24-25页 |
2.1.2 手指指纹图像增强 | 第25-27页 |
2.1.3 指纹图像感兴趣区域的提取 | 第27-29页 |
2.2 指静脉预处理 | 第29-33页 |
2.2.1 指静脉图像手指区域提取 | 第29-32页 |
2.2.2 手指静脉图像增强 | 第32页 |
2.2.3 手指静脉ROI区域提取 | 第32-33页 |
2.2.3.1 手指静脉图像旋转校正 | 第32页 |
2.2.3.2 指静脉图像ROI定位 | 第32-33页 |
2.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33-35页 |
2.3.1 ROI提取对比分析 | 第33-34页 |
2.3.2 图像增强对别分析 | 第34-3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基于感知哈希的指纹指静脉特征提取与匹配 | 第36-52页 |
3.1 图像感知哈希技术概述 | 第36-39页 |
3.1.1 感知哈希的来源和现状 | 第36-37页 |
3.1.2 图像感知哈希算法介绍 | 第37-39页 |
3.2 基于感知哈希的图像的特征提取、量化和编码 | 第39-43页 |
3.2.1 非接触指纹图像的感知哈希特征提取 | 第41-42页 |
3.2.2 指静脉图像的感知哈希特征提取 | 第42-43页 |
3.3 感知哈希特征序列的匹配 | 第43-44页 |
3.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4-50页 |
3.4.1 非接触指纹图像的算法性能比较 | 第44-47页 |
3.4.2 指静脉图像的算法性能比较 | 第47-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4章 基于特征提取响应图的感知哈希的指纹与指静脉特征提取与匹配 | 第52-62页 |
4.1 基于AR-LBP响应图的分块DCT的非接触指纹的特征提取与匹配 | 第52-54页 |
4.1.1 AR-LBP理论 | 第52-54页 |
4.1.2 基于AR-LBP响应图的分块DCT的指纹图像特征提取与匹配 | 第54页 |
4.2 基于GLGC响应图的DCT的指静脉的特征提取与匹配 | 第54-57页 |
4.2.1 GLGC理论 | 第54-56页 |
4.2.2 基于GLGC响应图的DCT的指静脉特征提取与匹配 | 第56-57页 |
4.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7-60页 |
4.3.1 非接触指纹图像算法性能的比较 | 第57-59页 |
4.3.2 指静脉图像算法性能的比较 | 第59-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5章 基于图像质量评价的特征级串联融合 | 第62-76页 |
5.1 多模态生物特征的认证识别 | 第62-65页 |
5.1.1 多模态生物特征数据来源 | 第62-63页 |
5.1.2 多模态生物特征融合层次 | 第63-65页 |
5.1.3 串联的特征层融合的融合策略 | 第65页 |
5.2 特征级串联融合 | 第65-66页 |
5.3 指纹和指静脉的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 第66-72页 |
5.3.1 非接触指纹的图像质量评价 | 第67-68页 |
5.3.2 指静脉的图像质量评价 | 第68-70页 |
5.3.3 特征质量的综合评定 | 第70-72页 |
5.4 基于图像质量评价的特征串联的特征级融合 | 第72-73页 |
5.5 实验结果分析 | 第73-74页 |
5.5.1 不同算法性能的研究 | 第73页 |
5.5.2 特征级融合方法和决策级融合方法的比较 | 第73-74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6-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