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龙虎泡油田高台子油层沉积微相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0.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0.1.1 论文来源 | 第9页 |
0.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9-11页 |
0.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0.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0.3.2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2页 |
0.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18页 |
1.1 工区位置及现状 | 第13-14页 |
1.2 研究区地层及沉积特征 | 第14-16页 |
1.3 研究区构造演化特征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18-24页 |
2.1 小层细分对比的方法与原则 | 第18-19页 |
2.1.1 小层划分对比的方法 | 第18页 |
2.1.2 小层划分对比的原则 | 第18-19页 |
2.2 测井曲线优选 | 第19页 |
2.3 标志层识别 | 第19-21页 |
2.3.1 一级标志层 | 第19-20页 |
2.3.2 二级标志层 | 第20-21页 |
2.4 地层对比 | 第21-23页 |
2.5 划分与对比的结果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沉积相标志类型及特征 | 第24-36页 |
3.1 沉积微相研究方法 | 第24页 |
3.2 沉积相标志识别 | 第24-31页 |
3.2.1 岩石颜色 | 第25-26页 |
3.2.2 岩石类型及组构特征 | 第26页 |
3.2.3 沉积构造特征 | 第26-29页 |
3.2.4 测井相标志 | 第29-31页 |
3.3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 第31-36页 |
3.3.1 不同沉积微相特征 | 第31-34页 |
3.3.2 测井相模式建立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沉积微相展布及演化研究 | 第36-70页 |
4.1 单井相划分及连井相分析 | 第36-41页 |
4.1.1 单井相研究 | 第36-39页 |
4.1.2 连井相研究 | 第39-41页 |
4.2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 第41-69页 |
4.2.1 高Ⅲ油层组沉积微相展布 | 第41-56页 |
4.2.2 高Ⅳ油层组沉积微相展布 | 第56-69页 |
4.3 沉积演化特征 | 第69-70页 |
第五章 沉积微相与油气的关系 | 第70-84页 |
5.1 沉积相对油气控制作用 | 第70-81页 |
5.1.1 沉积微相对砂体展布的影响 | 第70-75页 |
5.1.2 沉积微相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 第75-78页 |
5.1.3 油藏分布特征 | 第78-80页 |
5.1.4 沉积相对油气的影响 | 第80-81页 |
5.2 有利区优选 | 第81-84页 |
结论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