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社会公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绪论第11-19页
第一章 马克思社会公仆思想的形成第19-35页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公仆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第19-21页
        一、资本主义制度下官僚机构的膨胀及其权力的日趋集中与工具化第19-20页
        二、巴黎公社的建立及其对民主制度的有益探索第20-21页
    第二节 马克思社会公仆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第21-26页
        一、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及“公意”思想第22-23页
        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公仆思想第23-25页
        三、黑格尔的国家普遍性思想第25-26页
    第三节 马克思“社会公仆”概念界定及其思想的形成过程第26-35页
        一、“公仆”概念的一般界定第26-29页
        二、马克思“社会公仆”概念第29-31页
        三、马克思社会公仆思想的形成过程第31-35页
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公仆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特征第35-56页
    第一节 马克思关于社会公仆起源及其嬗变的历史性考察第35-38页
        一、马克思关于原始氏族社会社会公仆起源的考察第35-36页
        二、马克思关于阶级社会社会公仆嬗变过程的认识第36-37页
        三、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社会公仆“复归”的预测第37-38页
    第二节 马克思关于社会公仆性质及目的的思想第38-44页
        一、社会公仆是无产阶级政权的本质特征第39-41页
        二、社会公仆实质是要“服务于组织在公社里的人民”第41-42页
        三、社会公仆的目标指向是实现“人民掌权”第42-44页
    第三节 马克思关于防范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社会公仆性质蜕变的思想第44-49页
        一、实行人民普选制和罢免制第44-46页
        二、实行政务公开、群众监督制度第46-47页
        三、取消高薪制和特权制,建设“廉价政府”第47-49页
    第四节 马克思社会公仆思想的理论特征第49-56页
        一、以国家与社会的二分及相互关系为其逻辑起点和理论视角第49-51页
        二、以实现社会和人类解放为其最终价值诉求第51-53页
        三、具有鲜明的历史性、阶级性和革命性第53-56页
第三章 马克思社会公仆思想的当代价值第56-69页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公仆思想的理论价值第56-62页
        一、马克思社会公仆思想是列宁公仆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第56-59页
        二、马克思社会公仆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公仆思想的理论起点第59-62页
    第二节 马克思社会公仆思想的现实启示第62-69页
        一、科学理解公共权力的真谛第62-63页
        二、重视人民群众在国家及社会中的主体地位第63-65页
        三、寻求国家(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及统一第65-66页
        四、提防社会主义国家公仆性质的蜕变第66-69页
结语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后记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邓小平协商民主思想探析
下一篇:滇西北宗教和谐与民俗文化交融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