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3-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对国内外文献的评价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主要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19-20页 |
第2章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法律制度概述 | 第20-25页 |
2.1 突发性水污染的含义 | 第20-21页 |
2.2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特征 | 第21-22页 |
2.2.1 爆发的突然性 | 第21页 |
2.2.2 时间、地点、扩散形式的不确定性 | 第21页 |
2.2.3 处理的艰巨性 | 第21页 |
2.2.4 影响的长期性 | 第21-22页 |
2.3 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法制现状 | 第22-24页 |
2.3.1 宪法中相关规定 | 第22页 |
2.3.2 综合性法律中相关规定 | 第22-23页 |
2.3.3 环境污染防治单行法律中相关规定 | 第23页 |
2.3.4 环境行政法规中相关规定 | 第23-24页 |
2.4 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从长治苯胺泄露事件看我国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5-37页 |
3.1 案情概述 | 第25-27页 |
3.1.1 案件基本情况介绍 | 第25-26页 |
3.1.2 案件焦点 | 第26-27页 |
3.2 我国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27-35页 |
3.2.1 政府和企业应急监测不到位,应急监测技术和立法滞后 | 第27-29页 |
3.2.2 预警信息发布不及时 | 第29-30页 |
3.2.3 信息上报迟缓、公开滞后 | 第30-32页 |
3.2.4 缺乏应急综合指挥协调机构和应急联动 | 第32-34页 |
3.2.5 损害赔偿制度欠缺 | 第34-35页 |
3.3 小结 | 第35-37页 |
第4章 我国突发性水污染应急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37-49页 |
4.1 健全监测预警制度 | 第37-40页 |
4.1.1 构建水环境风险评估体系 | 第37-38页 |
4.1.2 规范突发性水污染监测预警制度 | 第38页 |
4.1.3 设立跨界水污染监测预警中心 | 第38-40页 |
4.2 建立高效的信息公开和区域沟通机制 | 第40-43页 |
4.2.1 通过立法确立公民环境知情权 | 第40-41页 |
4.2.2 建立有效的区域间信息公开机制 | 第41-42页 |
4.2.3 建立专门针对于企业信息公开的监管部门 | 第42页 |
4.2.4 完善救济制度 | 第42-43页 |
4.3 构建独立常设的跨流域性应急指挥协调机构 | 第43-45页 |
4.4 构建科学的突发性水污染责任保险机制 | 第45-48页 |
4.4.1 对涉水污染物排放企业推行强制责任保险模式 | 第45-46页 |
4.4.2 政府提供政策性支持 | 第46-47页 |
4.4.3 设置合理的突发性水污染责任险费率和赔率 | 第47-48页 |
4.5 小结 | 第48-4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49-51页 |
1 结论 | 第49页 |
2 展望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