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 第15-21页 |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含义和特征 | 第15-17页 |
1.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含义 | 第15页 |
1.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征 | 第15-17页 |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1.2.1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 | 第17页 |
1.2.2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 第17-18页 |
1.2.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 第18-19页 |
1.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 第19-21页 |
1.3.1 有助于促进大学生个人健康成长 | 第19页 |
1.3.2 有利于促进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发展与完善 | 第19页 |
1.3.3 有利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 第19-20页 |
1.3.4 有助于实现“中国梦”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选择 | 第21-33页 |
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概念 | 第21-22页 |
2.1.1 教育的基本概念 | 第21页 |
2.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定位 | 第21-22页 |
2.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路径 | 第22-29页 |
2.2.1 课堂教学路径 | 第22-24页 |
2.2.2 校园团体组织路径 | 第24-27页 |
2.2.3 校园实践活动路径 | 第27-28页 |
2.2.4 校园管理路径 | 第28页 |
2.2.5 校园文化路径 | 第28-29页 |
2.3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面临的挑战 | 第29-33页 |
2.3.1 教育路径既有形式不能满足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需求 | 第30-31页 |
2.3.2 教育者主导地位受到教育对象挑战 | 第31页 |
2.3.3 既有教育路径不能满足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发展需要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拓展与优化 | 第33-42页 |
3.1 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生活化 | 第33-35页 |
3.1.1 社会生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 第33页 |
3.1.2 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属性教育 | 第33-35页 |
3.2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化的教育路径 | 第35-38页 |
3.2.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社会化的必要性 | 第35-36页 |
3.2.2 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社会化 | 第36-38页 |
3.3 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文化属性 | 第38-42页 |
3.3.1 加强视觉文化的管理与引导 | 第39页 |
3.3.2 规范文化传播的价值导向 | 第39-40页 |
3.3.3 加快提高文化认同感 | 第40-41页 |
3.3.4 发挥具有教育意义的地方历史文化的作用 | 第41-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发表文章目录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