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10-20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 1.2.1 以前人理论基础丰富新型城镇化发展理论与方法 | 第11-12页 |
| 1.2.2 以崭新视角引导巴马瑶族自治县新型城镇化发展 | 第12页 |
| 1.2.3 为巴马瑶族自治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 第12页 |
| 1.3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3-15页 |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5-17页 |
| 1.3.3 文献研究述评 | 第17页 |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7-19页 |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 2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 2.1 基本概念 | 第20-23页 |
| 2.1.1 新型城镇化 | 第20-22页 |
| 2.1.2 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 | 第22-23页 |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 2.2.1 产业集群理论 | 第23-24页 |
|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25页 |
| 3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构建 | 第25-34页 |
| 3.1 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选择的依据与原则 | 第25-26页 |
| 3.1.1 影响因素选择的依据 | 第25页 |
| 3.1.2 影响因素选择的原则 | 第25-26页 |
| 3.2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与特征 | 第26-28页 |
| 3.2.1 指标体系的功能 | 第26-27页 |
| 3.2.2 指标体系的特征 | 第27-28页 |
| 3.3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 3.3.1 已有研究方法对比 | 第28-29页 |
| 3.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研究 | 第29页 |
| 3.4 基于层次分析法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9-33页 |
| 3.4.1 设计思路和方法 | 第29-30页 |
| 3.4.2 指标体系因素的设定与对比分析 | 第30页 |
| 3.4.3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0-33页 |
| 3.5 小结 | 第33-34页 |
| 4 巴马瑶族自治县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实证研究 | 第34-56页 |
| 4.1 巴马瑶族自治县城镇化发展概况 | 第34-36页 |
| 4.1.1 巴马瑶族自治县概况 | 第34-35页 |
| 4.1.2 城镇化发展现状 | 第35-36页 |
| 4.2 巴马瑶族自治县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39页 |
| 4.2.1 人口聚集 | 第36-37页 |
| 4.2.2 产业发展 | 第37页 |
| 4.2.3 基础配套设施 | 第37-38页 |
| 4.2.4 城乡融合 | 第38页 |
| 4.2.5 生态环境 | 第38-39页 |
| 4.3 指标体系设计 | 第39-41页 |
| 4.4 建立评价模型 | 第41页 |
| 4.5 构建判断矩阵 | 第41-46页 |
| 4.6 指标权重确定 | 第46-47页 |
| 4.7 评价指标的量化处理 | 第47-49页 |
| 4.8 综合评价结果 | 第49-51页 |
| 4.9 评价结果分析 | 第51-56页 |
| 4.9.1 影响因素与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第51-54页 |
| 4.9.2 评价指标量化分析 | 第54-55页 |
| 4.9.3 综合结果分析 | 第55-56页 |
| 5 巴马瑶族自治县新型城镇化发展对策建议 | 第56-59页 |
| 5.1 以人为本,高效高质量推进农业人口城市化发展 | 第56页 |
| 5.2 加强产业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 第56-57页 |
| 5.3 完善城乡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 | 第57页 |
| 5.4 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 第57-58页 |
| 5.5 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 第58-59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附表 | 第64-70页 |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