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1 引言 | 第12页 |
2 多药耐药形成机制 | 第12-17页 |
2.1 药物外排作用 | 第12-14页 |
2.2 酶介导的耐药机制 | 第14-15页 |
2.3 细胞凋亡相关基因 | 第15-16页 |
2.4 转录因子 | 第16页 |
2.5 微环境耐药 | 第16-17页 |
2.6 其他因素 | 第17页 |
3 多药耐药逆转策略 | 第17-22页 |
3.1 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 第17-18页 |
3.2 PKC抑制剂 | 第18页 |
3.3 GST及TopoⅡ抑制剂 | 第18页 |
3.4 单克隆抗体类 | 第18页 |
3.5 基因治疗 | 第18-19页 |
3.6 其他 | 第19-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6页 |
第二章 LZY13对K562/ADM细胞多药耐药性逆转作用研究 | 第26-40页 |
1 实验材料 | 第26-29页 |
1.1 肿瘤细胞株 | 第26页 |
1.2 药品与试剂 | 第26-27页 |
1.3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7-28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28-29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9-32页 |
2.1 K562、K562/ADM细胞株的复苏 | 第29页 |
2.2 K562、K562/ADM细胞株的培养 | 第29页 |
2.3 K562、K562/ADM细胞株的冻存 | 第29-30页 |
2.4 K562、K562/ADM细胞形态变化的观察 | 第30页 |
2.5 MTT法检测K562/ADM细胞对ADM的耐药倍数 | 第30页 |
2.6 LZY13无毒剂量的筛选 | 第30-31页 |
2.7 MTT法检测LZY13对K562/ADM细胞耐药性的逆转作用 | 第31页 |
2.8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2-36页 |
3.1 K562、K562/ADM细胞形态的比较 | 第32页 |
3.2 ADM对K562和K562/ADM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 第32-33页 |
3.3 LZY13对K562和K562/ADM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33-34页 |
3.4 LZY13对K562/ADM细胞耐药性的逆转作用 | 第34-36页 |
4 讨论 | 第36-37页 |
5 小结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第三章 LZY13逆转K562/ADM细胞多药耐药的机制研究 | 第40-67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0-44页 |
1.1 肿瘤细胞株 | 第40页 |
1.2 药品与试剂 | 第40-42页 |
1.3 试剂及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42-44页 |
1.4 主要仪器 | 第44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4-51页 |
2.1 阿霉素蓄积实验 | 第44-45页 |
2.2 罗丹明蓄积实验 | 第45页 |
2.3 联用抑制剂对K562/ADM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45-46页 |
2.4 PI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 | 第46页 |
2.5 MDC染色法检测细胞的自噬情况 | 第46-47页 |
2.6 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 | 第47页 |
2.7 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法 | 第47-51页 |
2.8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1页 |
3 实验结果 | 第51-62页 |
3.1 LZY13对K562和K562/ADM细胞内阿霉素蓄积的影响 | 第51-52页 |
3.2 LZY13对K562和K562/ADM细胞内罗丹明蓄积的影响 | 第52-54页 |
3.3 LZY13对K562/ADM细胞P-gp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54-55页 |
3.4 LZY13对ADM诱导K562/ADM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55-57页 |
3.5 LZY13对ADM诱导K562/ADM细胞自噬的影响 | 第57-59页 |
3.6 LZY13对ADM诱导K562/ADM细胞ROS产生的影响 | 第59-61页 |
3.7 LZY13对ADM诱导K562/ADM细胞P53的影响 | 第61-62页 |
4 讨论 | 第62-66页 |
5 小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