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曲水县达布斑岩—石英脉复合型铜钼矿床成矿作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6页 |
1.1 研究区概况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3 存在问题 | 第11页 |
1.3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3.1 必要性 | 第11-12页 |
1.3.2 可行性 | 第12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5 野外地质工作量 | 第13-14页 |
1.6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4-16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矿产概况 | 第16-25页 |
2.1 大地构造 | 第16-17页 |
2.2 地层 | 第17页 |
2.3 岩浆岩 | 第17-19页 |
2.3.1 古新世侵入岩 | 第17-18页 |
2.3.2 始新世侵入岩 | 第18-19页 |
2.3.3 火山岩 | 第19页 |
2.4 构造 | 第19-20页 |
2.4.1 达布断裂 | 第19-20页 |
2.4.2 拉若断裂 | 第20页 |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20-23页 |
2.6 区域矿产 | 第23-25页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研究 | 第25-40页 |
3.1 矿床位置 | 第25-26页 |
3.2 矿区地质 | 第26-33页 |
3.2.1 地层 | 第26-27页 |
3.2.2 岩浆岩 | 第27-30页 |
3.2.3 构造 | 第30-31页 |
3.2.4 围岩蚀变 | 第31-33页 |
3.3 矿体特征 | 第33-36页 |
3.3.1 矿体(脉)地质特征 | 第33-34页 |
3.3.2 矿体(脉)平面分布特征 | 第34-35页 |
3.3.3 矿体剖面分布特征 | 第35-36页 |
3.4 矿物组成 | 第36页 |
3.4.1 矿石矿物 | 第36页 |
3.4.2 脉石矿物 | 第36页 |
3.5 矿石特征 | 第36-40页 |
3.5.1 矿石结构 | 第36页 |
3.5.2 矿石构造 | 第36页 |
3.5.3 矿石矿物特征 | 第36-38页 |
3.5.4 矿石类型 | 第38页 |
3.5.5 赋矿岩石 | 第38页 |
3.5.6 主要控矿因素 | 第38-40页 |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研究 | 第40-45页 |
4.1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40-42页 |
4.1.1 硫同位素特征 | 第40页 |
4.1.2 铅同位素特征 | 第40-42页 |
4.2 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42-43页 |
4.2.1 花岗闪长岩 | 第42页 |
4.2.2 花岗闪长斑岩 | 第42-43页 |
4.3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43页 |
4.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43-45页 |
4.4.1 花岗闪长岩 | 第43-44页 |
4.4.2 花岗闪长斑岩 | 第44-45页 |
第5章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研究 | 第45-49页 |
5.1 成矿温度 | 第45-47页 |
5.1.1 样品特征 | 第45页 |
5.1.2 流体包裹体类型及岩相学特征 | 第45-46页 |
5.1.3 成矿温度 | 第46-47页 |
5.2 流体成分 | 第47-49页 |
第6章 成矿时代研究 | 第49-51页 |
6.1 成岩年龄 | 第49页 |
6.2 成矿时代分析 | 第49-51页 |
第7章 成矿模式 | 第51-54页 |
7.1 成矿作用分析 | 第51页 |
7.2 矿床成因讨论 | 第51-52页 |
7.3 成矿模式 | 第52-54页 |
第8章 勘查模型 | 第54-61页 |
8.1 物探方法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第54-55页 |
8.1.1 磁法实验 | 第54页 |
8.1.2 电法实验 | 第54-55页 |
8.2 地球物理特征 | 第55-59页 |
8.2.1 磁法异常特征 | 第55-56页 |
8.2.2 电法异常特征 | 第56-59页 |
8.3 找矿模型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