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页 |
1.2 表面等离子体相关基础理论 | 第12-18页 |
1.2.1 表面等离子体色散关系 | 第13-14页 |
1.2.2 表面等离子体特征长度 | 第14-16页 |
1.2.3 表面等离子体激发方式 | 第16-18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2章 时域有限差分方法 | 第24-34页 |
2.1 麦克斯韦方程组及其FDTD表示 | 第24-27页 |
2.2 数值稳定性和数值色散 | 第27-29页 |
2.3 边界条件 | 第29-32页 |
2.3.1 PML吸收边界条件 | 第29-31页 |
2.3.2 周期性边界条件 | 第31-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三角形孔阵列的EOT特性 | 第34-46页 |
3.1 计算模型与亚波长三角形孔阵列结构的EOT特性 | 第34-36页 |
3.2 形状特征对三角形孔阵列结构EOT特性的影响 | 第36-39页 |
3.2.1 孔面积固定,长高比固定,改变垂足的位置 | 第36-38页 |
3.2.2 孔面积固定,改变长高比,形状发生变化 | 第38-39页 |
3.3 偏振特性对三角形孔阵列结构EOT特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3.4 结构参数对三角形孔阵列结构EOT特性的影响 | 第40-44页 |
3.4.1 金属薄膜厚度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2 小孔尺寸的影响 | 第41-42页 |
3.4.3 阵列周期的影响 | 第42-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4章 单元结构边缘尖端特征对表面等离子体效应的影响 | 第46-56页 |
4.1 单元结构的表征与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6-48页 |
4.1.1 圆-尖端孔阵列结构的表征与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6-47页 |
4.1.2 圆-四尖端孔阵列结构的表征与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47-48页 |
4.2 圆形孔与圆-尖端孔阵列结构增强光透射特性的比较 | 第48-49页 |
4.3 单元结构不同边缘尖端特征的亚波长金属孔阵列结构的增强光透射特性的比较 | 第49-55页 |
4.3.1 边缘尖端的角度对其增强光透射特性的影响 | 第49-51页 |
4.3.2 边缘尖端的个数对其增强光透射特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4.3.3 边缘尖端的分布对其增强光透射特性的影响 | 第52-5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8页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56-57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6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