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热氢轰击(HHIC)提高聚乳酸薄膜阻隔性能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6页
    1.1 聚乳酸及应用第12-17页
        1.1.1 聚乳酸概述第12-14页
        1.1.2 聚乳酸的合成第14-16页
        1.1.3 聚乳酸的性能及应用第16-17页
    1.2 包装材料的阻隔性与提高聚乳酸阻隔性能的方法第17-21页
        1.2.1 包装材料的阻隔性第17页
        1.2.2 影响包装材料阻隔性的因素第17-18页
        1.2.3 提高聚乳酸阻隔性能的方法第18-21页
    1.3 热氢轰击(HHIC)表面交联技术第21-29页
        1.3.1 热氢轰击设备的构成第23-24页
        1.3.2 热氢轰击的工作原理第24页
        1.3.3 热氢轰击的选择性断键与中性氢分子第24-28页
        1.3.4 热氢轰击技术在聚合物表面改性中的应用第28-29页
    1.4 层层自组装法制备高阻隔性复合材料第29-33页
        1.4.1 层层自组装法第29-31页
        1.4.2 层层自组装法的组装过程第31页
        1.4.3 层层组装法的特点第31-32页
        1.4.4 聚合物/聚合物组装多层材料第32页
        1.4.5 纳米粒子/聚合物组装多层材料第32-33页
    1.5 本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第33-36页
第二章 实验方法及条件第36-42页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36-37页
    2.2 样品制备第37-39页
        2.2.1 HHIC表面交联纯的PLA薄膜第37-38页
        2.2.2 PLA薄膜表面的HHIC接枝PAA第38页
        2.2.3 LBL与HHIC制备PLA复合薄膜第38-39页
    2.3 分析检测与性能表征方法第39-42页
        2.3.1 接触角分析第39-40页
        2.3.2 红外光谱分析第40页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XPS)第40页
        2.3.4 表面模量、形貌分析第40页
        2.3.5 透光率分析第40页
        2.3.6 吸光度分析第40页
        2.3.7 阻隔性能表征第40-41页
        2.3.8 力学性能表征第41-42页
第三章 热氢轰击表面交联对聚乳酸薄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第42-54页
    3.1 引言第42-43页
    3.2 HHIC对PLA薄膜化学结构的影响第43-45页
    3.3 HHIC对PLA薄膜机械性能和表面形貌的影响第45-47页
    3.4 HHIC对PLA薄膜物理性能的影响第47-48页
    3.5 HHIC对PLA薄膜疏水性能和阻隔性能的影响第48-51页
    3.6 本章小结第51-54页
第四章 层层自组装法与HHIC制备高阻隔PLA复合薄膜第54-68页
    4.1 引言第54-55页
    4.2 PLA薄膜表面的HHIC接枝PAA第55-58页
        4.2.1 接枝PAA对PLA薄膜表面润湿性的影响第55-56页
        4.2.2 接枝PAA对PLA薄膜化学结构的影响第56-57页
        4.2.3 接枝PAA对PLA薄膜表面形貌的影响第57-58页
    4.3 LBL与HHIC制备PLA复合薄膜第58-64页
        4.3.1 HHIC接枝PAA对LBL制备PLA复合薄膜化学结构的影响第58-60页
        4.3.2 HHIC接枝PAA对LBL制备PLA复合薄膜厚度的影响第60-61页
        4.3.3 LBL与HHIC制备的PLA复合薄膜的润湿性能第61-62页
        4.3.4 LBL与HHIC制备的PLA复合薄膜的阻隔性能第62-64页
    4.4 本章小结第64-68页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第68-70页
    5.1 总结第68-69页
    5.2 创新点第69页
    5.3 展望第69-70页
致谢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8页
附录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通过Csp3-H氧化合成喹啉并内酯的反应方法学研究
下一篇:基于发展度与协调度视角的水资源系统可持续性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