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假释制度理论分析 | 第14-18页 |
2.1 假释的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2.1.1 假释制度在西方的理论基础 | 第14-15页 |
2.1.2 我国特有的假释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2.2 假释的主要功能 | 第16-18页 |
2.2.1 鼓励罪犯改过自新 | 第16页 |
2.2.2 建立罪犯回归社会的桥梁 | 第16-17页 |
2.2.3 实现刑罚目的 | 第17页 |
2.2.4 降低社会运营成本和执行机关负担 | 第17-18页 |
第三章 假释制度的比较法考察 | 第18-23页 |
3.1 我国假释制度的发展沿革 | 第18-19页 |
3.2 国外和其他地区假释制度 | 第19-22页 |
3.2.1 英美法系主要国家的假释制度 | 第19-20页 |
3.2.2 大陆法系主要国家的假释制度 | 第20-21页 |
3.2.3 我国港台地区的假释制度 | 第21-22页 |
3.3 对国外和其他地区假释制度的评析 | 第22-23页 |
第四章 我国假释制度的司法实践——以陕西省近四年假释情况为例 | 第23-31页 |
4.1 法院办理假释案件情况——与减刑、监外执行情况进行对比 | 第23-28页 |
4.1.1 对假释案件进行调研的结果 | 第23-24页 |
4.1.2 对减刑案件进行调研的结果 | 第24-26页 |
4.1.3 对暂予监外执行案件进行调研的结果 | 第26-28页 |
4.2 假释制度适用的主要特点 | 第28-31页 |
4.2.1 假释与减刑适用比例悬殊 | 第28-29页 |
4.2.2 假释比例2014年明显下降 | 第29页 |
4.2.3 假释比例因监狱地域而略有区别 | 第29页 |
4.2.4 对一些特殊人员有所倾斜 | 第29-31页 |
第五章 我国假释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1-36页 |
5.1 我国假释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31-33页 |
5.1.1 假释制度严重工具化 | 第31页 |
5.1.2 监狱自由裁量权过大 | 第31-32页 |
5.1.3 假释中财产刑缺乏统一具体规定 | 第32页 |
5.1.4 假释案件审理程序仍有待细化 | 第32页 |
5.1.5 开庭邀请外部监督存在困难 | 第32-33页 |
5.1.6 现实执行中存在脱管漏管现象 | 第33页 |
5.2 造成假释制度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36页 |
5.2.1 假释奖励观念根深蒂固 | 第33-34页 |
5.2.2 假释的实体条件缺乏操作性 | 第34页 |
5.2.3 假释的考量依据不够科学 | 第34页 |
5.2.4 纠错及法律适用困难 | 第34-35页 |
5.2.5 审判机关人员配备不足 | 第35-36页 |
第六章 完善我国假释制度的建议 | 第36-41页 |
6.1 转变司法理念 | 第36-37页 |
6.1.1 明确假释的司法属性 | 第36页 |
6.1.2 重视被假释者的人权保障 | 第36-37页 |
6.1.3 强化假释示范作用 | 第37页 |
6.2 改进假释适用的实体条件 | 第37-38页 |
6.2.1 改良假释适用条件 | 第37-38页 |
6.2.2 完善假释适用考核标准 | 第38页 |
6.3 完善假释司法适用的具体程序 | 第38-39页 |
6.3.1 设立专门的审理机构 | 第38页 |
6.3.2 细化假释案件庭审程序 | 第38-39页 |
6.3.3 改集中呈报为随时呈报 | 第39页 |
6.4 强化外部监督与协调 | 第39-41页 |
6.4.1 协调出台有关外部监督规定 | 第39页 |
6.4.2 注重发挥假释的良好效能 | 第39-40页 |
6.4.3 加强社区矫正队伍建设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