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污水处理厂尾水现状与水质特点 | 第9页 |
1.2 尾水脱氮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第9-15页 |
1.2.1 物理化学法 | 第10页 |
1.2.2 生物法 | 第10-12页 |
1.2.3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 第12-15页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5-17页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17-18页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8-21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20页 |
2.1.1 实验用水 | 第18页 |
2.1.2 湿地填料 | 第18页 |
2.1.3 实验装置 | 第18-20页 |
2.2 分析测试方法和仪器 | 第20-21页 |
3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处理模拟尾水的效能研究 | 第21-30页 |
3.1 淹水高度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21-24页 |
3.2 水力停留时间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24-26页 |
3.3 总氮进水浓度负荷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26-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4 外加碳源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实际尾水的效能研究 | 第30-50页 |
4.1 长葛污水处理厂工艺运行状况分析 | 第30-35页 |
4.1.1 污水处理厂简介 | 第30-31页 |
4.1.2 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质 | 第31-33页 |
4.1.3 污水处理厂各处理单元运行效果分析 | 第33-35页 |
4.1.4 污水处理厂工艺运行调整方案 | 第35页 |
4.2 外加碳源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启动运行 | 第35-39页 |
4.3 外加碳源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稳定运行 | 第39-43页 |
4.3.1 外加碳源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脱氮效果 | 第39-40页 |
4.3.2 外加碳源水平潜流人工湿地COD去除效果 | 第40-41页 |
4.3.3 脱氮能力比较 | 第41-43页 |
4.4 响应面法工艺运行参数优化 | 第43-48页 |
4.4.1 RSM实验设计 | 第43页 |
4.4.2 响应面法优化分析 | 第43-4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5 外加碳源人工湿地尾水处理工程工艺设计 | 第50-71页 |
5.1 自然环境 | 第50-51页 |
5.2 处理规模 | 第51页 |
5.3 处理工艺 | 第51-52页 |
5.4 工艺装置设计 | 第52-58页 |
5.4.1 设计依据和原则 | 第52-53页 |
5.4.2 设计处理能力核算 | 第53页 |
5.4.3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设计 | 第53-55页 |
5.4.4 表流人工湿地设计 | 第55-57页 |
5.4.5 景观设计 | 第57-58页 |
5.5 工艺设计图 | 第58-62页 |
5.6 工程概算 | 第62-69页 |
5.6.1 确定工程项目 | 第62-63页 |
5.6.2 计算材料费 | 第63-68页 |
5.6.3 施工费用概算 | 第68页 |
5.6.4 总投资预算 | 第68-69页 |
5.7 运行成本 | 第69-70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6.1 结论 | 第71页 |
6.2 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个人简介 | 第78-79页 |
导师简介 | 第79-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