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主要符号表 | 第22-2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23-47页 |
1.1 燃煤烟气中SO_2、NO_x和Hg~0的排放现状及危害 | 第23-24页 |
1.2 燃煤烟气中多污染物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 第24-45页 |
1.2.1 湿式氧化法同时脱除烟气多污染物技术 | 第24-28页 |
1.2.2 湿式吸收法同时脱除烟气多污染物技术 | 第28-30页 |
1.2.3 半干法同时脱除烟气多污染物技术 | 第30-34页 |
1.2.4 气固相吸附/吸收同时脱除烟气多污染物技术 | 第34-38页 |
1.2.5 气固相催化同时脱除烟气多污染物技术 | 第38-41页 |
1.2.6 气相氧化同时脱除烟气中多污染物技术 | 第41-42页 |
1.2.7 现有污染物控制设备协同脱除元素态汞技术 | 第42-45页 |
1.2.8 腐植酸钢脱除燃煤烟气污染物研究进展 | 第45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目标 | 第45-4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2章 实验平台、试剂及实验方法 | 第47-59页 |
2.1 引言 | 第47页 |
2.2 类气相预氧化实验平台 | 第47-54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48-50页 |
2.2.2 试剂 | 第50-52页 |
2.2.3 实验步骤 | 第52-53页 |
2.2.4 脱除效率计算方法 | 第53页 |
2.2.5 反应产物表征方法 | 第53-54页 |
2.3 鼓泡吸收实验平台 | 第54-58页 |
2.3.1 实验仪器 | 第56页 |
2.3.2 试剂 | 第56-57页 |
2.3.3 实验步骤 | 第57页 |
2.3.4 脱除效率计算方法 | 第57页 |
2.3.5 脱硫脱硝反应产物表征方法 | 第57-5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3章 H_2O_2型复合氧化剂类气相预氧化脱硫脱硝脱汞实验研究 | 第59-85页 |
3.1 引言 | 第59页 |
3.2 H_2O_2/S型复合氧化剂脱硫脱硝脱汞实验研究 | 第59-69页 |
3.2.1 H_2O_2/S配比对脱硫脱硝脱汞效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3.2.2 过渡金属离子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61-62页 |
3.2.3 复合氧化剂加入速率对脱硫脱硝脱汞效率的影响 | 第62-63页 |
3.2.4 复合氧化剂pH对脱硫脱硝脱汞效率的影响 | 第63-64页 |
3.2.5 反应温度对脱硫脱硝脱汞效率的影响 | 第64-65页 |
3.2.6 烟气气速及停留时间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65-66页 |
3.2.7 烟气共存气体对脱硫脱硝脱汞效率的影响 | 第66-69页 |
3.2.8 最佳条件下同时脱硫脱硝脱汞实验结果 | 第69页 |
3.3 Fenton/P型复合氧化剂同时脱硫脱硝实验研究 | 第69-76页 |
3.3.1 复合氧化剂中各组分配比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70-71页 |
3.3.2 复合氧化剂加入速率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71-72页 |
3.3.3 模拟烟气气速及停留时间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72-73页 |
3.3.4 反应温度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73-74页 |
3.3.5 复合氧化剂pH值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74-75页 |
3.3.6 共存气体对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75-76页 |
3.4 Fenton/P/C型复合氧化剂同时脱硫脱硝脱汞实验研究 | 第76-84页 |
3.4.1 卤化物添加剂对脱汞效率的影响 | 第76-77页 |
3.4.2 复合氧化剂中H_2O_2和C浓度对脱汞效率的影响 | 第77-78页 |
3.4.3 复合氧化剂pH对脱汞效率的影响 | 第78-79页 |
3.4.4 复合氧化剂加入速率对脱汞效率的影响 | 第79-80页 |
3.4.5 反应温度对脱汞效率的影响 | 第80-81页 |
3.4.6 共存气体对脱汞效率的影响 | 第81-83页 |
3.4.7 最佳条件下同时脱硫脱硝脱汞实验结果 | 第83-8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4章 NaClO_2型复合氧化剂类气相预氧化脱硫脱硝脱汞实验研究 | 第85-101页 |
4.1 引言 | 第85页 |
4.2 NaClO_2/B型复合氧化剂脱硫脱硝脱汞实验研究 | 第85-91页 |
4.2.1 复合氧化剂的成分及配比对同时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86-87页 |
4.2.2 复合氧化剂加入速率对同时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87-88页 |
4.2.3 复合氧化剂pH同时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88-89页 |
4.2.4 反应温度对同时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89-90页 |
4.2.5 烟气共存气体对同时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90-91页 |
4.2.6 最佳条件下同时脱硫脱硝脱汞实验结果 | 第91页 |
4.3 NaClO_2/H型复合氧化剂脱硫脱硝脱汞实验研究 | 第91-100页 |
4.3.1 复合氧化剂组分及配比对同时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92-94页 |
4.3.2 复合氧化剂加入速率对同时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94-95页 |
4.3.3 复合氧化剂pH对同时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95-96页 |
4.3.4 反应温度对同时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96-97页 |
4.3.5 烟气气速对同时脱除效率的影响 | 第97-98页 |
4.3.6 烟气共存气体对脱硫脱硝脱汞的影响 | 第98-99页 |
4.3.7 最佳条件下同时脱硫脱硝脱汞实验结果 | 第99-10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5章 腐植酸钠吸收NO_2、NO和SO_2实验研究 | 第101-109页 |
5.1 引言 | 第101页 |
5.2 吸附剂种类对同时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5.3 HA-Na浓度对同时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102-103页 |
5.4 反应温度对同时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103-104页 |
5.5 HA-Na溶液pH对同时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5.6 烟气共存气体对同时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 | 第106-108页 |
5.7 最佳条件下同时脱硫脱硝平行实验 | 第108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第6章 类气相预氧化结合吸收脱硫脱硝脱汞反应产物表征及反应机理推测 | 第109-125页 |
6.1 引言 | 第109页 |
6.2 H_2O_2系列复合氧化剂脱硫脱硝脱汞产物表征及反应机理推测 | 第109-116页 |
6.2.1 H_2O_2/S型复合氧化剂脱硫脱硝脱汞产物表征及反应机理推测 | 第109-112页 |
6.2.2 Fenton/P/C型复合氧化剂脱硫脱硝脱汞产物表征及反应机理推测SEM | 第112-116页 |
6.3 NaClO_2系列复合氧化剂脱硫脱硝脱汞产物表征及反应机理推测 | 第116-121页 |
6.3.1 NaClO_2/B型复合氧化剂脱硫脱硝脱汞产物表征及反应机理推测SEM | 第116-120页 |
6.3.2 NaClO_2/H复合氧化剂脱硫脱硝脱汞产物表征及反应机理推测EDS | 第120-121页 |
6.4 HA-Na同时吸收SO_2,NO_2和NO的产物表征及反应机理推测 | 第121-12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4-125页 |
第7章 典型性脱硫脱硝脱汞宏观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125-139页 |
7.1 引言 | 第125页 |
7.2 反应动力学理论 | 第125-128页 |
7.2.1 化学反应速率 | 第125页 |
7.2.2 化学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 | 第125-126页 |
7.2.3 反应级数、速率常数及表观活化能的计算 | 第126-128页 |
7.3 脱硫脱硝脱汞宏观反应动力学实验方法 | 第128-129页 |
7.4 H_2O_2系列复合氧化剂脱硫脱硝脱汞宏观反应动力学 | 第129-138页 |
7.4.1 H_2O_2系列复合氧化剂脱硫脱硝脱汞反应级数的确定 | 第129-131页 |
7.4.2 H_2O_2系列复合氧化剂脱硫脱硝脱汞表观活化能的确定 | 第131-133页 |
7.4.3 各反应条件对Fenton系列复合氧化剂脱硝脱汞反应速率常数的影响. | 第133-138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38-139页 |
第8章 预氧化反应器设计及FLUENT模拟 | 第139-151页 |
8.1 引言 | 第139页 |
8.2 预氧化反应器的设计及FLUENT模拟 | 第139-147页 |
8.2.1 旋风式预氧化反应器设计 | 第139-140页 |
8.2.2 旋风式预氧化反应器FLUENT模拟 | 第140-143页 |
8.2.3 倒U式预氧化反应器设计 | 第143-144页 |
8.2.4 倒U式预氧化反应器FLUENT模拟 | 第144-147页 |
8.3 预氧化器耦合现有污染物控制设备脱硫脱硝脱汞概念图 | 第147-150页 |
8.4 本章小结 | 第150-151页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51-154页 |
9.1 结论 | 第151-152页 |
9.2 创新点 | 第152-153页 |
9.3 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153-154页 |
参考文献 | 第154-16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68-17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70-171页 |
致谢 | 第171-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