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机车工程论文--机务段、机车保养与检修论文

动车组地面电源逆变单元散热系统性能分析与优化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0-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7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5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第17-18页
        1.3.1 研究内容第17-18页
        1.3.2 研究方法第18页
        1.3.3 技术路线第18页
    1.4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第18-20页
第2章 散热系统数值模型的建立及验证第20-35页
    2.1 关于FLUENT软件的介绍第20页
    2.2 基本控制方程的介绍第20-24页
        2.2.1 质量守恒第21-22页
        2.2.2 动量守恒第22页
        2.2.3 能量守恒第22-24页
    2.3 散热系统模型的建立第24-26页
        2.3.1 散热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第24页
        2.3.2 散热器结构的设计第24-25页
        2.3.3 散热系统的整体结构第25-26页
    2.4 散热系统的网格划分第26-29页
        2.4.1 功率元件的等效建模第26页
        2.4.2 计算区域的确定及边界条件的介绍第26-27页
        2.4.3 网格划分的过程第27-29页
    2.5 进行逆变单元在常温下工作中的散热仿真(T=22℃)第29-33页
        2.5.1 边界条件的设定第29-31页
        2.5.2 Fluent计算方法以及判定收敛的标准第31页
        2.5.3 仿真结果分析第31-33页
    2.6 与实验结果的对比第33-34页
    2.7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3章 离心风机风量的优化第35-48页
    3.1 极端环境温度下(40℃)散热过程的数值仿真第35-37页
    3.2 风量的优化设计第37-44页
        3.2.1 离心风机风量Q=2300m3/h时散热效果的分析第38-39页
        3.2.2 离心风机风量Q=5160m3/h时散热效果的分析第39-41页
        3.2.3 离心风机风量Q=5850m3/h时散热效果的分析第41-42页
        3.2.4 离心风机风量Q=6821m3/h时散热效果的分析第42-43页
        3.2.5 风量的选定第43-44页
    3.3 空气流动状态对散热性能的影响第44-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4章 散热器结构的优化第48-68页
    4.1 散热系统的散热分析理论第48-51页
        4.1.1 热阻概念及影响因素第48-50页
        4.1.2 热传递的三种主要方式第50-51页
    4.2 散热器结构的参数介绍第51-52页
    4.3 不同翅片长度L对散热性能的影响第52-57页
        4.3.1 翅片长L=416mm时散热效果的分析第53-54页
        4.3.2 翅片长L=436mm时散热效果的分析第54页
        4.3.3 翅片长L=476mm时散热效果的分析第54-55页
        4.3.4 翅片长L=496mm时散热效果的分析第55-56页
        4.3.5 本节小结第56-57页
    4.4 翅片间距X对散热性能的影响第57-59页
        4.4.1 翅片间距X对散热特性的影响第58页
        4.4.2 翅片间距X对空气流动特性的影响第58页
        4.4.3 翅片间距X对翅片综合性能的影响第58-59页
        4.4.4 本节小结第59页
    4.5 散热器翅片高度H对散热性能的影响第59-64页
        4.5.1 散热器翅片高H=63mm时散热效果的分析第60页
        4.5.2 散热器翅片高H=73mm时散热效果的分析第60-61页
        4.5.3 散热器翅片高H=93mm时散热效果的分析第61-62页
        4.5.4 散热器翅片高H=103mm时散热效果的分析第62页
        4.5.5 本节小结第62-64页
    4.6 散热器翅片个数N对散热性能的影响第64-65页
    4.7 优化过后散热系统的仿真第65-67页
    4.8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5章 总结与展望第68-70页
    5.1 全文总结第68-69页
    5.2 今后工作展望第69-70页
参考文献第70-73页
致谢第73-7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抓斗挖泥船平挖智能PID控制策略与仿真研究
下一篇:基于本体的指挥控制专业信息类微课程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