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英文缩写词表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轮状病毒概况 | 第11-18页 |
1.1.1 轮状病毒的生物学性状 | 第11-13页 |
1.1.2 轮状病毒的复制周期 | 第13-14页 |
1.1.3 轮状病毒的致病性 | 第14-15页 |
1.1.4 轮状病毒的致病机制 | 第15-16页 |
1.1.5 轮状病毒腹泻的治疗 | 第16-18页 |
1.2 牛初乳的认识 | 第18-19页 |
第2章 牛初乳抗轮状病毒的实验研究 | 第19-3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9-21页 |
2.1.1 药品 | 第19页 |
2.1.2 细胞株 | 第19页 |
2.1.3 病毒株 | 第19页 |
2.1.4 实验动物 | 第19-20页 |
2.1.5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0页 |
2.1.6 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2.1.7 主要试剂 | 第21页 |
2.1.8 Real—time PCR引物设计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8页 |
2.2.1 细胞培养 | 第21-22页 |
2.2.2 轮状病毒的扩增 | 第22页 |
2.2.3 轮状病毒毒力的测定 | 第22页 |
2.2.4 实验分组 | 第22-23页 |
2.2.5 乳鼠腹泻模型的建立及治疗 | 第23页 |
2.2.6 观察指标 | 第23页 |
2.2.7 乳鼠粪便抗原的检测 | 第23-24页 |
2.2.8 乳鼠粪便病毒滴度的检测 | 第24页 |
2.2.9 乳鼠血清中IL-6、IL-10、IL-12p70、TNF、IFN-γ、MCP-1因子的检测 | 第24-25页 |
2.2.10 Real-Time PCR检测乳鼠小肠病毒量 | 第25-27页 |
2.2.11 形态学观察 | 第27-28页 |
2.3 结果 | 第28-39页 |
2.3.1 病毒致细胞病变情况 | 第28页 |
2.3.2 轮状病毒滴度的测定 | 第28页 |
2.3.3 观察指标 | 第28-32页 |
2.3.4 乳鼠粪便抗原检测 | 第32页 |
2.3.5 乳鼠粪便病毒毒力的检测 | 第32页 |
2.3.6 乳鼠血清中IL-12p70、MCP-1、TNF、IL-6、IL-10和IFN-γ的检测 | 第32-35页 |
2.3.7 Real-Time PCR检测乳鼠小肠中病毒RNA载量 | 第35-36页 |
2.3.8 病理组织的改变及小肠绒毛高度的测量 | 第36-38页 |
2.3.9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 第38-39页 |
第3章 讨论 | 第39-43页 |
第4章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