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英文缩略语表 | 第8-9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0页 |
第2章 综述 | 第10-16页 |
2.1 微生物对合金修复体表面的影响 | 第10页 |
2.2 合金材料自身因素的影响 | 第10-11页 |
2.3 口腔环境pH值对合金修复体表面影响 | 第11-12页 |
2.4 不同铸造合金修复体耐腐蚀性 | 第12-13页 |
2.4.1 铬合金 | 第12页 |
2.4.2 贵金属合金 | 第12-13页 |
2.5 预防金属材料表面腐蚀的技术方法 | 第13-14页 |
2.5.1 等离子体表面改性主要有以下四种技术 | 第13页 |
2.5.2 物理化学表面改性 | 第13-14页 |
2.5.3 热喷涂 | 第14页 |
2.5.4 激光技术 | 第14页 |
2.6 降低金属腐蚀方法的临床应用 | 第14-16页 |
2.6.1 铬合金冠 | 第14页 |
2.6.2 钛及钛合金冠 | 第14页 |
2.6.3 贵金属合金冠 | 第14-16页 |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 第16-19页 |
3.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16-17页 |
3.1.1 实验菌株 | 第16页 |
3.1.2 实验试件 | 第16页 |
3.1.3 实验试剂 | 第16页 |
3.1.4 实验设备 | 第16-17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17-18页 |
3.2.1 制作试件 | 第17页 |
3.2.2 试件粗糙度的测定 | 第17页 |
3.2.3 菌种复苏及菌液配制 | 第17-18页 |
3.3 UV-3600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检测 | 第18页 |
3.4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 第18页 |
3.5 统计学分析 | 第18-19页 |
第4章 结果 | 第19-27页 |
4.1 原子力学显微镜结果 | 第19-23页 |
4.2 统计学分析结果 | 第23-25页 |
4.3 UV-3600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检测结果 | 第25-27页 |
第5章 讨论 | 第27-30页 |
第6章 结论 | 第30-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6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36-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