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1.2.1 宋代至近代程颐易学研究成果综述 | 第11-12页 |
1.2.2 近代以来程颐易学研究成果综述 | 第12-18页 |
1.2.2.1 关于程颐对王弼易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 第12-14页 |
1.2.2.2 关于程颐易学思想与方法 | 第14-17页 |
1.2.2.3 关于程颐易学思想价值及地位 | 第17-18页 |
1.2.3 存在不足 | 第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程颐生平及易学渊源 | 第20-30页 |
2.1 生平及著述 | 第20页 |
2.2 易学传承 | 第20-23页 |
2.2.1 与圣人的精神对话 | 第21-22页 |
2.2.2 取各家所长 | 第22-23页 |
2.3 对王弼易学思想的继承发扬 | 第23-30页 |
2.3.1 王弼的易学思想 | 第23-26页 |
2.3.2 程颐对王氏易学的扬弃 | 第26-30页 |
第3章 程颐的易学观及释《易》方法 | 第30-43页 |
3.1 易学观 | 第30-33页 |
3.1.1 理易合一 | 第30-31页 |
3.1.2 “随时变易以从道” | 第31页 |
3.1.3 会通儒学价值观 | 第31-33页 |
3.2 释《易》方法 | 第33-43页 |
3.2.1 引史证《易》 | 第33-36页 |
3.2.2 引儒经证《易》 | 第36-40页 |
3.2.3 借《十翼》释《易》 | 第40-43页 |
第4章 程颐易学思想评价 | 第43-50页 |
4.1 程颐易学思想的贡献 | 第43-47页 |
4.1.1 反对佛老,复兴儒学 | 第43-45页 |
4.1.2 建立“天理”会通“人理”的易学体系 | 第45-47页 |
4.2 朱熹评程氏易学 | 第47-50页 |
第5章 程颐易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50-58页 |
5.1 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 | 第50-52页 |
5.1.1 重民保民 | 第50-51页 |
5.1.2 君民各正其位 | 第51-52页 |
5.2 社会变革思想 | 第52-58页 |
5.2.1 对“革”道的推崇 | 第52-53页 |
5.2.2 “和顺人心” | 第53-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