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通信论文--电声技术和语音信号处理论文--语音信号处理论文--语音增强论文

基于麦克风阵列的语音增强与定位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研究背景和历史第10-11页
    1.2 语音增强算法简介第11-14页
        1.2.1 单通道语音增强算法第11-12页
        1.2.2 麦克风阵列语音增强算法第12-14页
    1.3 语言信号的评价第14-15页
    1.4 论文创新点及章节安排第15-16页
第二章 语音增强的基础理论和算法第16-23页
    2.1 语音信号理论基础第16-17页
        2.1.1 语音信号特性第16页
        2.1.2 人耳的听觉特性第16-17页
        2.1.3 噪声信号的特性第17页
    2.2 语音检测第17-19页
        2.2.1 基本原理第17-18页
        2.2.2 短时能量和短时平均过零率VAD第18-19页
        2.2.3 基于频谱方差的VAD检测法第19页
    2.3 波束形成算法第19-23页
        2.3.1 固定波束形成第19-20页
        2.3.2 自适应波束形成第20-23页
第三章 抗串扰自适应噪声消除算法第23-36页
    3.1 噪声消除算法第23页
    3.2 双通道自适应噪声消除模型第23-25页
    3.3 多通道自适应噪声消除模型第25-26页
    3.4 双通道抗串扰自适应噪声消除模型第26-29页
    3.5 多通道抗串扰自适应噪声消除算法第29-34页
    3.6 实验结果第34-36页
第四章 组合算法第36-62页
    4.1 谱减法第36-40页
        4.1.1 组合算法第36-37页
        4.1.2 谱减法简介第37-38页
        4.1.3 实验结果第38-40页
    4.2 延时累加第40-51页
        4.2.1 延时累加波束形成算法第40-41页
        4.2.2 延时估计第41-42页
        4.2.3 延时估计的性能分析第42-43页
        4.2.4 组合算法第43页
        4.2.5 多通道抗串扰噪声消除的系统的子系统第43-49页
        4.2.6 算法复杂度分析第49页
        4.2.7 实验结果第49-50页
        4.2.8 小结第50-51页
    4.3 维纳后置滤波第51-53页
        4.3.1 维纳后置滤波第51-52页
        4.3.2 组合算法与实验结果第52-53页
    4.4 抗串扰算法和GSC算法第53-62页
        4.4.1 GSC算法简介第53-55页
        4.4.2 GSC和抗串扰算法的组合第55-56页
        4.4.3 改进后的阻塞矩阵第56-57页
        4.4.4 简化的组合算法第57-59页
        4.4.5 实验结果第59-62页
第五章 定位算法第62-75页
    5.1 定位算法简介第62-64页
    5.2 问题描述和单声源的定位模型第64-65页
        5.2.1 单声源自由场模型第64页
        5.2.2 多声源自由场模型第64-65页
    5.3 互相关算法第65-66页
    5.4 广义互相关算法第66-68页
        5.4.1 经典的CC算法第66-67页
        5.4.2 平滑相干算法第67页
        5.4.3 PATH-GCC算法第67-68页
    5.5 空间线性预测理论第68-70页
    5.6 多通道互相关系数算法第70-75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5-76页
    6.1 总结第75页
    6.2 展望第75-76页
致谢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1-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ZYJ公司A项目的进度管理研究
下一篇:用于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的流水线ADC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