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4-16页 |
第2章 交通违法记分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2.1 交通违法记分制度的内容 | 第16页 |
2.2 我国交通违法记分制度的历史 | 第16-17页 |
2.3 交通违法记分的行为性质及其作用 | 第17-20页 |
2.3.1 交通违法记分的行为性质 | 第17-18页 |
2.3.2 交通违法记分的作用 | 第18-20页 |
第3章 交通违法记分制度的实施现状分析 | 第20-38页 |
3.1 交通违法记分的实践现状 | 第20-26页 |
3.1.1 交通违法记分制度介绍 | 第20-21页 |
3.1.2 最严交通违法记分制度特点 | 第21-22页 |
3.1.3 最严交通违法记分制度带来的影响 | 第22-26页 |
3.2 交通违法记分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第26-32页 |
3.2.1 无法确定真正的违法者和扣分对象 | 第26-28页 |
3.2.2 现行记分销分制度存在漏洞 | 第28页 |
3.2.3 交通管理部门内部管理存在问题 | 第28页 |
3.2.4 非现场记分存在执法风险 | 第28-30页 |
3.2.5 驾驶人利用漏洞逃避记分处罚现象 | 第30-31页 |
3.2.6 驾驶人利用漏洞逃避记分处罚的负面影响 | 第31-32页 |
3.3 交通违法记分制度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2-38页 |
3.3.1 法律法规制度设计不到位 | 第32-33页 |
3.3.2 交通违法记分的法律属性模糊 | 第33-35页 |
3.3.3 道路交通违法记分的立法尴尬 | 第35-36页 |
3.3.4 记分系统本身的缺陷 | 第36-37页 |
3.3.5 经济利益的驱动 | 第37-38页 |
第4章 完善交通违法记分制度的对策思考 | 第38-45页 |
4.1 构建我国行政附加罚立法体系 | 第38-39页 |
4.2 进一步健全交通违法记分的法律依据和救济机制 | 第39页 |
4.3 修改完善交通管理记分的相关规定和制度 | 第39-41页 |
4.3.1 对驾驶证和行驶证实行双记分制度 | 第39-40页 |
4.3.2 按照累积记分对驾驶人实行分层管理 | 第40页 |
4.3.3 对重点车辆的驾驶人实行实名捆绑制 | 第40页 |
4.3.4 保证执行法律法规等政策的持续性和延续性 | 第40-41页 |
4.3.5 将交通违法处理记录纳入社会管理个人诚信体系 | 第41页 |
4.3.6 建立专门惩治代扣分行为的法律法规 | 第41页 |
4.4 严格执行电子监控违法处理的法定程序 | 第41-42页 |
4.4.1 依靠电子监控的科技手段确认违法当事人 | 第41-42页 |
4.4.2 严禁一切代办交通违法处理 | 第42页 |
4.4.3 推行减分制度 | 第42页 |
4.4.4 提高买分卖分查处打击力度 | 第42页 |
4.5 严格公安交通管理系统的功能和权限设置 | 第42-45页 |
4.5.1 建立驾驶人黑名单制度 | 第43页 |
4.5.2 交通违法教育处罚窗口专人负责 | 第43页 |
4.5.3 实行管理权限相互监督制约 | 第43页 |
4.5.4 向社会及时公告交通违法处理的政策和信息 | 第43-44页 |
4.5.5 严格落实公安交管部门内部管理责任追究制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