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隧道运营安全的区间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7页 |
1.2.1 安全评价方法 | 第11-12页 |
1.2.2 运营公路隧道灾害形式 | 第12-16页 |
1.2.3 运营安全管理技术 | 第16页 |
1.2.4 研究现状不足与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高速公路隧道运营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 第19-31页 |
2.1 隧道衬砌及围岩情况 | 第19-21页 |
2.1.1 衬砌裂缝 | 第19-21页 |
2.1.2 渗漏水 | 第21页 |
2.1.3 围岩劣化情况 | 第21页 |
2.2 隧道内机电与信息系统 | 第21-26页 |
2.2.1 供电系统 | 第21-22页 |
2.2.2 通风系统 | 第22-24页 |
2.2.3 监视系统 | 第24-25页 |
2.2.4 诱导及控制系统 | 第25-26页 |
2.3 行车环境 | 第26-28页 |
2.3.1 行车人及车辆 | 第26页 |
2.3.2 交通安全设施 | 第26-27页 |
2.3.3 交通环境 | 第27-28页 |
2.4 公路隧道管理体系 | 第28-30页 |
2.4.1 管理机构设置 | 第28-29页 |
2.4.2 管理人才建设 | 第29页 |
2.4.3 规则制度 | 第29-30页 |
2.4.4 宣传与教育 | 第30页 |
2.4.5 应急预案及演练 | 第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安全评价中常用方法分析 | 第31-40页 |
3.1 概述 | 第31页 |
3.2 运营安全评价方法 | 第31-38页 |
3.2.1 层次分析法 | 第31-33页 |
3.2.2 人工神经网络 | 第33-34页 |
3.2.3 模糊数学理论 | 第34-36页 |
3.2.4 支持向量机 | 第36-38页 |
3.3 安全评价体系构建 | 第3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基于不确定性的安全模糊区间评价法 | 第40-50页 |
4.1 概述 | 第40页 |
4.2 区间数学的基本理论 | 第40-41页 |
4.3 区间数的运算规则 | 第41-43页 |
4.3.1 区间数的基本运算性质 | 第41-42页 |
4.3.2 区间数分解定理 | 第42页 |
4.3.3 区间变量运算特性 | 第42-43页 |
4.4 区间扩张及其处理方法 | 第43-46页 |
4.4.1 区间相关性及扩张问题 | 第43-45页 |
4.4.2 区间扩张截断处理法 | 第45-46页 |
4.5 公路隧道安全模糊区间评价方法 | 第46-48页 |
4.5.1 模糊区间向量 | 第46-47页 |
4.5.2 建立区间模糊矩阵 | 第47页 |
4.5.3 综合评价向量 | 第47页 |
4.5.4 计算综合评价分 | 第47-4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五章 工程应用研究 | 第50-57页 |
5.1 工程概况 | 第50页 |
5.2 风险源与权重选取 | 第50-51页 |
5.3 运营安全区间评价 | 第51-54页 |
5.3.1 公路隧道运营评价体系 | 第51页 |
5.3.2 公路隧道运营安全评价集 | 第51页 |
5.3.3 安全评价指标的权重及因数评价集 | 第51-53页 |
5.3.4 区间模糊评价 | 第53-54页 |
5.4 运营隧道安全性能改善措施 | 第54-56页 |
5.4.1 短期改善措施 | 第54-55页 |
5.4.2 中长期改善措施 | 第55-5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