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内外行人下肢保护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2 国内外低速碰撞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国内外兼顾行人保护及低速碰撞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4 汽车新型保险杠吸能器的研究现状 | 第14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2章 汽车碰撞有限元方法及优化算法理论 | 第16-21页 |
2.1 有限元方法简介 | 第16-19页 |
2.1.1 动力学基本方程 | 第16-18页 |
2.1.2 数值计算方法理论 | 第18页 |
2.1.3 LS-DYNA软件介绍 | 第18-19页 |
2.2 优化算法理论简介 | 第19-20页 |
2.2.1 粒子群算法简介 | 第19页 |
2.2.2 响应面模型简介 | 第19-20页 |
2.2.3 ISIGHT软件简介 | 第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轿车前保险杠吸能器设计 | 第21-29页 |
3.1 单个吸能单元设计 | 第21-26页 |
3.1.1 材料选择 | 第21-23页 |
3.1.2 吸能单元形状设计 | 第23-26页 |
3.2 轿车保险杠吸能器总体设计 | 第26-28页 |
3.2.1 吸能单元个数设定 | 第26-27页 |
3.2.2 吸能器部件设计 | 第27-2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4章 行人下肢保护与低速碰撞性能评估 | 第29-45页 |
4.1 整车有限元模型研究 | 第29-31页 |
4.1.1 整车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9-30页 |
4.1.2 整车有限元模型有效性验证 | 第30-31页 |
4.2 车辆行人保护性能评估 | 第31-39页 |
4.2.1 行人安全法规介绍 | 第31-34页 |
4.2.1.1 EEVC法规介绍 | 第31-32页 |
4.2.1.2 GTR法规介绍 | 第32-33页 |
4.2.1.3 行人保护小腿冲击器简介 | 第33-34页 |
4.2.2 车辆行人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4-36页 |
4.2.3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第36-39页 |
4.3 车辆低速碰撞性能评估 | 第39-44页 |
4.3.1 低速碰撞法规介绍 | 第39-40页 |
4.3.2 车辆低速碰撞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0页 |
4.3.3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第40-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Xenoy工程塑料的材料性能验证 | 第45-52页 |
5.1 拉伸试样的制备 | 第45-48页 |
5.1.1 设备简介 | 第45-46页 |
5.1.2 标样注塑成型 | 第46-48页 |
5.2 材料拉伸试验 | 第48-50页 |
5.2.1 设备简介 | 第48页 |
5.2.2 拉伸试验对比 | 第48-49页 |
5.2.3 拉伸试验仿真对标 | 第49-50页 |
5.3 行人下肢保护与低速碰撞试验结果可靠性评估 | 第50-5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6章 保险杠吸能器结构参数优化 | 第52-60页 |
6.1 结构参数的选取 | 第52-54页 |
6.2 全因子试验 | 第54页 |
6.3 结构参数优化设计 | 第54-56页 |
6.4 优化结果验证及结构参数的确定 | 第56-5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总结和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