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图油田中区西部葡一组河道砂体连通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7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1.2.1 单河道砂体识别方法研究 | 第9-11页 |
1.2.2 单河道砂体接触模式研究 | 第11-12页 |
1.2.3 砂体静态连通性研究 | 第12-13页 |
1.2.4 支持向量机理论及应用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7-24页 |
2.1 构造特征 | 第18-19页 |
2.2 沉积特征 | 第19-22页 |
2.2.1 区域沉积背景 | 第19-20页 |
2.2.2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 第20-22页 |
2.3 储层特征 | 第22-24页 |
2.3.1 岩性特征 | 第22-23页 |
2.3.2 物性特征 | 第23-24页 |
第三章 河流相单砂体识别与描述 | 第24-43页 |
3.1 储层层次划分与对比 | 第25-26页 |
3.1.1 研究区地层划分概况 | 第25-26页 |
3.1.2 现有分层方案调整 | 第26页 |
3.2 单河道砂体识别方法 | 第26-34页 |
3.2.1 复合河道砂体成因 | 第27-28页 |
3.2.2 垂向期次划分标志 | 第28-31页 |
3.2.3 侧向边界识别标志 | 第31-34页 |
3.3 单河道砂体接触模式 | 第34-38页 |
3.4 单砂体展布形态及规模定量刻画 | 第38-43页 |
3.4.1 曲流河单砂体形态及定量参数统计 | 第38-39页 |
3.4.2 辫状河单砂体形态及定量参数统计 | 第39-43页 |
第四章 河道砂体连通性分类研究 | 第43-57页 |
4.1 河流相砂体横向连通性 | 第43-47页 |
4.1.1 不同河道砂体间连通关系 | 第43-45页 |
4.1.2 河道砂体与河间沉积连通关系 | 第45-47页 |
4.2 河流相砂体纵向连通性 | 第47-51页 |
4.2.1 隔夹层分布特征 | 第47-49页 |
4.2.2 隔夹层与砂体纵向连通性 | 第49-51页 |
4.3 河流相砂体内部连通性 | 第51-57页 |
4.3.1 层内非均质性与砂体内部连通性 | 第52-55页 |
4.3.2 夹层展布形态与砂体内部连通性 | 第55-57页 |
第五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河道砂体连通性定量评价 | 第57-79页 |
5.1 支持向量机分类原理 | 第57-60页 |
5.1.1 线性可分情况 | 第57-59页 |
5.1.2 非线性可分情况 | 第59-60页 |
5.2 砂体连通性评价参数优选 | 第60-63页 |
5.2.1 筛选输入特征 | 第60-62页 |
5.2.2 确定输出变量 | 第62-63页 |
5.3 样本提取及数据预处理 | 第63-65页 |
5.4 模型构建及参数优化 | 第65-68页 |
5.4.1 核函数的选择 | 第65-66页 |
5.4.2 模型参数寻优 | 第66-68页 |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8-72页 |
5.5.1 河道砂体横向连通性评价 | 第69-70页 |
5.5.2 河道砂体纵向连通性评价 | 第70-71页 |
5.5.3 河道砂体内部连通性评价 | 第71-72页 |
5.6 支持向量机与BP神经网络的应用对比 | 第72-79页 |
5.6.1 BP神经网络简介 | 第72-73页 |
5.6.2 BP网络模型的建立及训练 | 第73-76页 |
5.6.3 BP神经网络的测试 | 第76-77页 |
5.6.4 实验结果对比与分析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