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1.1 引言 | 第13页 |
1.2 压电泵的发展及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压电泵的分类 | 第13-15页 |
1.2.2 压电泵的发展及现状 | 第15-17页 |
1.3 压电泵的应用及产品 | 第17-20页 |
1.3.1 压电泵的应用 | 第17-19页 |
1.3.2 压电泵的生产企业及产品 | 第19-20页 |
1.4 亲疏水材料的发展及现状 | 第20-23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2章 压电振子工作特性研究 | 第25-37页 |
2.1 压电效应 | 第25-26页 |
2.2 压电振子 | 第26-28页 |
2.2.1 压电振子的构成 | 第26页 |
2.2.2 压电振子的工作方式 | 第26-27页 |
2.2.3 压电振子的固定方式 | 第27-28页 |
2.3 压电振子的理论模型 | 第28-32页 |
2.3.1 基于压电效应的中心点位移 | 第28-30页 |
2.3.2 等效集中力模型 | 第30-32页 |
2.4 压电泵的极限性能 | 第32-34页 |
2.4.1 极限输出流量 | 第32-33页 |
2.4.2 极限输出压力 | 第33-34页 |
2.5 有气泡时压电泵动力学模型 | 第34-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压电泵性能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37-51页 |
3.1 腔高对压电泵性能的影响 | 第38-40页 |
3.2 阀片对压电泵性能的影响 | 第40-47页 |
3.2.1 反向截止性和反向泄漏 | 第40-42页 |
3.2.2 阀片的滞后性 | 第42页 |
3.2.3 阀片的种类 | 第42-47页 |
3.3 气泡对泵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1 气泡的产生 | 第47页 |
3.3.2 气泡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3 去除气泡的方法 | 第48页 |
3.4 其他影响泵性能的因素 | 第48-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4章 不同润湿性表面特性的研究 | 第51-63页 |
4.1 润湿性基本概念 | 第51-53页 |
4.1.1 接触角 | 第51-52页 |
4.1.2 接触角滞后 | 第52-53页 |
4.2 浸润性理论模型 | 第53-55页 |
4.2.1 Young’s方程 | 第53页 |
4.2.2 Wenzel方程 | 第53-54页 |
4.2.3 Cassie方程 | 第54-55页 |
4.3 表观滑移现象 | 第55-57页 |
4.4 特殊润湿性(超亲水/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及应用 | 第57-60页 |
4.4.1 超亲水表面的制备 | 第57页 |
4.4.2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57-59页 |
4.4.3 超亲水/超疏水表面的应用 | 第59-60页 |
4.5 超亲水/超疏水表面改性处理对压电泵的影响分析 | 第60-62页 |
4.5.1 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的运动分析 | 第60-61页 |
4.5.2 表面改性对压电泵的影响分析 | 第61-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5章 不同表面改性压电泵的试验研究 | 第63-77页 |
5.1 试验样机的制备 | 第63-65页 |
5.2 试验装置 | 第65-66页 |
5.3 试验样机的性能测试 | 第66-74页 |
5.3.1 无表面改性的试验样机的排气泡试验 | 第67-69页 |
5.3.2 仅泵腔表面做超亲水处理试验样机的排气泡试验 | 第69-71页 |
5.3.3 仅出入口阀做超亲水处理试验样机的排气泡试验 | 第71-72页 |
5.3.4 泵腔表面和出入口阀做超亲水处理的排气泡试验 | 第72-73页 |
5.3.5 泵腔表面做超疏水处理试验样机的排气泡试验 | 第73-74页 |
5.4 本章总结 | 第74-7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本文结论 | 第77-78页 |
6.2 问题与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作者简介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