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3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3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19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五、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二)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 第21页 |
(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 | 第21-22页 |
(三)救助对象瞄准 | 第22页 |
二、理论依据 | 第22-25页 |
(一)社会公平理论 | 第22-23页 |
(二)公共政策执行理论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基层农村低保对象瞄准现状与偏差:基于S镇的实地研究 | 第25-39页 |
一、调研地的概况 | 第25-26页 |
二、河南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概况 | 第26-28页 |
(一)低保对象的范围 | 第27页 |
(二)低保对象档次与标准 | 第27页 |
(三)低保对象瞄准的程序 | 第27-28页 |
三、S镇农村低保对象瞄准现状与偏差 | 第28-39页 |
(一)指标分配时期的低保对象瞄准现状与偏差 | 第28-32页 |
(二)民主评困时期的低保对象瞄准现状与偏差 | 第32-39页 |
第四章 影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瞄准的因素分析 | 第39-47页 |
一、政策执行主体方面 | 第40-41页 |
(一)基层政府工作人员拥有过大的行政自由裁量权 | 第40页 |
(二)基层低保工作人员经办服务能力严重不足 | 第40-41页 |
(三)低保涉及相关部门缺乏协同配合 | 第41页 |
二、目标瞄准机制方面 | 第41-44页 |
(一)调查机制操作难 | 第42-43页 |
(二)评议机制困境 | 第43页 |
(三)动态调整机制乏力 | 第43-44页 |
三、政策目标群体方面 | 第44-45页 |
(一)农村居民对低保政策的认知度较低 | 第44页 |
(二)农户对低保政策的“趋利”行为 | 第44-45页 |
(三)农村贫困户具有多样性 | 第45页 |
四、政策环境方面 | 第45-47页 |
(一)基层社会治理的影响 | 第45-46页 |
(二)乡村传统文化的影响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消除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瞄准偏差的建议 | 第47-51页 |
一、理顺基层低保管理、经办服务体制:探索引入第三方机构 | 第47页 |
二、创新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认定机制:从民主评困向多维度贫困测量转变 | 第47-48页 |
三、加强申领程序规范和信息保障建设:从粗放发放向精细管理转变 | 第48页 |
四、提升基层政策宣传和政务公开:从单向监督向双向监督转变 | 第48-49页 |
五、整合社会救助项目:从单向收入补助向多维度综合援助转变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73页 |
附录A 访谈对象一览表 | 第57-59页 |
附录B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象瞄准偏差问题研究访谈提纲 | 第59-63页 |
附录C X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申请 | 第63-64页 |
附录D X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诚信承诺书 | 第64-65页 |
附录E X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人户调查表 | 第65-66页 |
附录F X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待遇审批表 | 第66-68页 |
附录G X县民政局关于做好2015年农村低保工作的指导意见 | 第68-71页 |
附录H S镇人民政府关于对农村低保进行民主评议的实施方案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