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20页 |
1.2.1 历史文化名村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1.2.1.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1.2 国内定量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3 国内定性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1.4 小结 | 第17页 |
1.2.2 耦合协调评价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1.2.2.1 生态保护视角的耦合协调研究 | 第17-18页 |
1.2.2.2 经济效益视角的耦合协调研究 | 第18页 |
1.2.2.3 城市化视角的耦合协调研究 | 第18-19页 |
1.2.2.4 空间视角的耦合协调研究 | 第19页 |
1.2.2.5 小结 | 第19-20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0-2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23-24页 |
2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利用耦合协调内涵 | 第24-40页 |
2.1 历史文化名村耦合协调理论体系 | 第24-32页 |
2.1.1 耦合理论 | 第24-26页 |
2.1.1.1 我国古代的耦合思想 | 第24-25页 |
2.1.1.2 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 | 第25页 |
2.1.1.3 耦合理论的衍生内涵 | 第25-26页 |
2.1.2 耦合协调评价的方法体系 | 第26-32页 |
2.1.2.1 系统论 | 第26-28页 |
2.1.2.2 控制论 | 第28-30页 |
2.1.2.3 协同学 | 第30-31页 |
2.1.2.4 信息论 | 第31页 |
2.1.2.5 耦合系统的方法论框架 | 第31-32页 |
2.2 历史文化名村耦合协调内容体系 | 第32-40页 |
2.2.1“遗产-生态-经济-社会”系统内涵 | 第33-36页 |
2.2.1.1“遗产”要素内涵分析 | 第33-34页 |
2.2.1.2“生态”要素内涵分析 | 第34-35页 |
2.2.1.3“经济”要素内涵分析 | 第35-36页 |
2.2.1.4“社会”要素内涵分析 | 第36页 |
2.2.2“遗产-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内涵 | 第36-40页 |
2.2.2.1“遗产-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机制 | 第36-38页 |
2.2.2.2“遗产-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特征 | 第38-40页 |
3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利用耦合协调评价模型构建 | 第40-52页 |
3.1“遗产-生态-经济-社会”系统测度指标的构建 | 第40-49页 |
3.1.1 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与原则 | 第40-41页 |
3.1.1.1 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 第40页 |
3.1.1.2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40-41页 |
3.1.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1-49页 |
3.1.2.1 遗产系统评价指标 | 第42-44页 |
3.1.2.2 生态系统评价指标 | 第44-46页 |
3.1.2.3 经济系统评价指标 | 第46-47页 |
3.1.2.4 社会系统评价指标 | 第47-49页 |
3.2“遗产-生态-经济-社会”耦合协调性评价方法 | 第49-52页 |
3.2.1 指标权重的获取 | 第49-50页 |
3.2.2 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模型 | 第50-52页 |
4 王家辿村保护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实效分析 | 第52-70页 |
4.1 王家辿村现状概述 | 第52-53页 |
4.2 王家辿村保护利用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 | 第53-62页 |
4.2.1 王家辿村遗产系统评价指标及数据来源 | 第54-58页 |
4.2.2 王家辿村生态系统评价指标及数据来源 | 第58-59页 |
4.2.3 王家辿村经济系统评价指标及数据来源 | 第59-61页 |
4.2.4 王家辿村社会系统评价指标及数据来源 | 第61-62页 |
4.3 王家辿村“遗产-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综合测度与分析 | 第62-68页 |
4.3.1“遗产-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特征 | 第62-65页 |
4.3.1.1 各系统主要影响因子 | 第62-63页 |
4.3.1.2 系统特征 | 第63-65页 |
4.3.2 两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 第65-67页 |
4.3.3 多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分析 | 第67-68页 |
4.4 王家辿村耦合协调分析的优化调控应用 | 第68-70页 |
5 结语 | 第70-71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0页 |
5.2 不足之处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附录 | 第75-95页 |
表A1 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利用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 | 第75-77页 |
表A2 王家辿村评价指标体系及指标权重 | 第77-78页 |
表A3 问卷调查表 | 第78-79页 |
表A4 各系统综合功效得分 | 第79-80页 |
表A5 历史文化名村各类相关评价指标体系 | 第80-90页 |
图A1 历史要素分布图 | 第90-91页 |
图A2 建筑年代分布图 | 第91-93页 |
图A3 建筑质量分析图 | 第93-94页 |
图A4 民居居住现状 | 第94-9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5-96页 |
个人简历 | 第95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5-96页 |
致谢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