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应用现状 | 第14-20页 |
1.2.1 国外研究应用现状 | 第14-18页 |
1.2.2 国内研究应用现状 | 第18-20页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连接件与预制墙板整体框架有限元模拟 | 第22-40页 |
2.1 ABAQUS有限元软件简介 | 第22-23页 |
2.2 连接件与预制墙板整体框架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3-34页 |
2.2.1 模型整体与局部构件的设计 | 第23-27页 |
2.2.2 部件和单元特性 | 第27页 |
2.2.3 材料的本构模型 | 第27-31页 |
2.2.4 相互作用和约束类别 | 第31-32页 |
2.2.5 边界条件及荷载 | 第32-33页 |
2.2.6 网格划分 | 第33-34页 |
2.3“T”型连接件与“L”型连接件模型初步对比分析 | 第34-36页 |
2.4“T”型连接件不同钢板厚度模型对比分析 | 第36-3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3章 试验的设计制作及过程结果 | 第40-69页 |
3.1 试验目的 | 第40页 |
3.2 试件的设计与制作 | 第40-46页 |
3.2.1 试件的设计 | 第40-44页 |
3.2.2 试件的制作 | 第44-46页 |
3.3 静力试验装置及连接件测点布置 | 第46-49页 |
3.3.1 试验装置 | 第46-47页 |
3.3.2 连接件测点布置 | 第47-49页 |
3.4 试验加载制度及试验的过程 | 第49-50页 |
3.4.1 试验加载制度 | 第49页 |
3.4.2 试验方法简介 | 第49-50页 |
3.5 试验过程及破坏形态 | 第50-54页 |
3.5.1 试验过程描述 | 第50-51页 |
3.5.2 试验连接件破坏形态及分析 | 第51-54页 |
3.6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4-67页 |
3.6.1 T”型连接件破坏分析 | 第54-59页 |
3.6.2“L”型连接件破坏分析 | 第59-64页 |
3.6.3“T”型、“L”型连接件极限承载力对比分析 | 第64-6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3.7.1 试验结论 | 第67页 |
3.7.2 问题及建议 | 第67-69页 |
第4章 试验与模型对比分析 | 第69-81页 |
4.1“T”型连接件极限承载力模型分析 | 第69-71页 |
4.2“T”型连接件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对比分析 | 第71-74页 |
4.2.1 螺栓承受剪力对比 | 第71页 |
4.2.2 混凝土板跨中最大横向位移与型钢梁跨中位移对比 | 第71-74页 |
4.3“L”型连接件极限承载力模型分析 | 第74-76页 |
4.4“L”型连接件有限元模拟结果与试验对比分析 | 第76-79页 |
4.4.1 螺栓承受剪力对比 | 第76页 |
4.4.2 混凝土板跨中最大横向位移与型钢梁跨中位移对比 | 第76-7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5章 试验与试验模型对比分析 | 第81-89页 |
5.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81-83页 |
5.2“T”型连接件试验与模型分析对比 | 第83-85页 |
5.3“L”型连接件试验与模型分析对比 | 第85-8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6章 影响连接件性能的因素分析 | 第89-98页 |
6.1 钢板厚度变化分析 | 第89-90页 |
6.2 螺栓直径变化分析 | 第90-91页 |
6.3 钢材强度变化分析 | 第91-92页 |
6.4 混凝土强度变化分析 | 第92-94页 |
6.5 连接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 第94-97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6-109页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