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 第4-6页 |
摘要 | 第7-11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第一章 将“记忆”改写成“历史”:《红旗谱》的创作 | 第21-41页 |
第一节“讲话”与《红旗谱》的创作 | 第21-24页 |
一、“讲话”影响下的梁斌 | 第21-22页 |
二、“讲话”和“新人”形象的塑造 | 第22-24页 |
第二节 创作动机的摇摆下的“真实”与“虚构” | 第24-29页 |
一、多重创作动机 | 第24-26页 |
二、“真实”与“虚构” | 第26-29页 |
第三节 多重创作动机整合之下的文本张力 | 第29-36页 |
一、人物形象塑造完成了“新”与“旧”的统一 | 第30-32页 |
二、故事情节上呈现出了“张”与“驰”交织 | 第32-36页 |
第四节 社会组织下的个人生产 | 第36-41页 |
一、延安文学体制之下的作家之“信” | 第36-37页 |
二、集体无意识之下的作家之“从” | 第37-41页 |
第二章 主流规约与编辑的塑型:《红旗谱》的出版 | 第41-56页 |
第一节 出版制度与出版社约稿 | 第41-48页 |
一、“十七年时期”出版制度和出版政策 | 第41-43页 |
二、出版体制化呈现出的两种出版模式 | 第43-45页 |
三、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主动约稿 | 第45-48页 |
第二节 作为中青社重点出版的《红旗谱》 | 第48-50页 |
一、出版书稿的选择 | 第48-49页 |
二、中青社的“重点书” | 第49-50页 |
第三节 编辑制度制约下的《红旗谱》的修改和加工 | 第50-56页 |
一、编辑与“红色经典” | 第50-52页 |
二、编辑对《红旗谱》的修改 | 第52-56页 |
第三章 批评的权力:《红旗谱》的阅读和评论 | 第56-67页 |
第一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审视下的“新英雄” | 第56-59页 |
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 第56-57页 |
二、“新人形象”的期待与塑造 | 第57-59页 |
第二节 评论家的评论与“红旗谱研究热”的出现 | 第59-63页 |
一、中青社的重点宣传 | 第59-60页 |
二、《红旗谱》评论热的出现 | 第60-63页 |
第三节:《红旗谱》的阅读方式:被引导和被构造的读者 | 第63-67页 |
一、国家对出版物的教育功能的重视 | 第63-64页 |
二、主流评论对《红旗谱》阅读方向的引导 | 第64-67页 |
第四章 多重社会力量的“合谋”:《红旗谱》的再生产 | 第67-83页 |
第一节 电影版“红旗谱” | 第68-72页 |
一、《红旗谱》从小说到电影 | 第68-70页 |
二、电影《红旗谱》的政治化隐喻 | 第70-72页 |
第二节 电视剧“红旗谱” | 第72-77页 |
一、电视剧《红旗谱》生产的时代环境 | 第73-75页 |
二、电视剧《红旗谱》呈现出的特点 | 第75-77页 |
第三节 多重力量的“合谋” | 第77-83页 |
一、政治形态对“红色经典”改编的影响 | 第78-80页 |
二、媒体对“红色经典”改编的影响 | 第80-81页 |
三、受众的期待对“红色经典”改编的影响 | 第81-83页 |
结语 | 第83-84页 |
主要参考资料 | 第84-8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 | 第88-89页 |
致谢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