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第12-25页 |
1.1 土壤重金属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1.1 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 | 第12-13页 |
1.1.2 土壤重金属污染来源 | 第13-14页 |
1.1.3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 | 第14-16页 |
1.2 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技术 | 第16-19页 |
1.2.1 植物修复技术 | 第16-17页 |
1.2.2 超积累植物 | 第17-19页 |
1.3 间作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1.3.1 植物间作对污染土壤修复的影响 | 第19-20页 |
1.3.2 植物间作吸收重金属的影响机制 | 第20页 |
1.4 生物质炭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 | 第20-22页 |
1.4.1 生物质炭钝化土壤重金属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4.2 生物质炭钝化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作用机理 | 第21-22页 |
1.5 超积累植物收获后的安全处理技术 | 第22-25页 |
1.5.1 直接填埋法 | 第22页 |
1.5.2 堆肥法 | 第22页 |
1.5.3 压缩法 | 第22-23页 |
1.5.4 焚烧法 | 第23页 |
1.5.5 灰化法 | 第23页 |
1.5.6 热解法 | 第23-24页 |
1.5.7 液相萃取法 | 第24-25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25-28页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5页 |
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2.3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26-28页 |
第三章 雷竹-伴矿景天间作对农田锌镉复合污染的连续修复研究 | 第28-4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3.1.1 试验区概况 | 第28页 |
3.1.2 供试材料 | 第28页 |
3.1.3 种植方案和设计 | 第28-29页 |
3.1.4 样品采集和处理 | 第29页 |
3.1.5 样品的测定 | 第29页 |
3.1.6 数据处理 | 第29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9页 |
3.2.1 不同处理对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3.2.2 试验区及周边植物体内锌镉含量 | 第30-33页 |
3.2.2.1 伴矿景天重金属含量变化 | 第30-31页 |
3.2.2.2 雷竹中重金属含量变化 | 第31-32页 |
3.2.2.3 试验区其它植物重金属含量 | 第32-33页 |
3.2.3 土壤锌镉总量变化 | 第33页 |
3.2.4 土壤中锌镉化学形态变化 | 第33-37页 |
3.2.5 伴矿景天对污染土壤重金属的吸取修复潜力 | 第37-39页 |
3.3.讨论 | 第39-42页 |
3.3.1 雷竹与伴矿景天间作对其生长的影响 | 第39页 |
3.3.2 雷竹与伴矿景天间作对吸收和积累重金属的影响 | 第39-42页 |
第四章 玉米-伴矿景天间作添加生物质炭对锌镉复合污染土壤的研究 | 第42-59页 |
4.1 羊粪基生物质炭对锌镉的动力学吸附研究 | 第42-48页 |
4.1.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4页 |
4.1.1.1 生物质炭的制备 | 第42页 |
4.1.1.2 金属溶液的配置 | 第42页 |
4.1.1.3 结构表征 | 第42-43页 |
4.1.1.4 吸附实验 | 第43页 |
4.1.1.5 吸附相关参数及动力学模型 | 第43-44页 |
4.1.1.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44页 |
4.1.2 结果与讨论 | 第44-48页 |
4.1.2.1 结构分析 | 第44-46页 |
4.1.2.2 吸附性能 | 第46-48页 |
4.1.3 小结 | 第48页 |
4.2 生物质炭协同伴矿景天-玉米间作修复锌镉复合污染土壤研究 | 第48-59页 |
4.2.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1页 |
4.2.1.1 供试材料 | 第48-49页 |
4.2.1.2 试验设计与实施 | 第49页 |
4.2.1.3 样品采集与处理 | 第49-50页 |
4.2.1.4 样品分析方法 | 第50页 |
4.2.1.5 相关概念 | 第50页 |
4.2.1.6 数据分析与统计 | 第50-51页 |
4.2.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7页 |
4.2.2.1 对土壤中生物有效态锌镉含量变化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2.2 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第52-53页 |
4.2.2.3 对植物体锌镉累积的影响 | 第53-55页 |
4.2.2.4 土壤锌镉污染修复效果 | 第55-57页 |
4.2.3 讨论 | 第57-58页 |
4.2.4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伴矿景天处理-热解与焚烧 | 第59-73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9-62页 |
5.1.1 生物质来源 | 第59页 |
5.1.2 热解和焚烧 | 第59页 |
5.1.3 样品分析 | 第59-62页 |
5.1.3.1 元素分析 | 第59页 |
5.1.3.2 重金属测定与分析 | 第59-60页 |
5.1.3.3 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 | 第60页 |
5.1.3.4 数据分析 | 第60-62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62-71页 |
5.2.1 SPB和SPA的基本性质 | 第62-64页 |
5.2.2 重金属总量及形态分析 | 第64-67页 |
5.2.2.1.SPB和SPA的总量 | 第64-65页 |
5.2.2.2.SPB和SPA的形态 | 第65-67页 |
5.2.3 生态风险评价 | 第67-71页 |
5.2.3.1.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评价 | 第67-68页 |
5.2.3.2.生物有效态变化 | 第68-69页 |
5.2.3.3.浸出毒性的变化 | 第69-71页 |
5.3 结论 | 第71-7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7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3页 |
附录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