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8页 |
|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及浓度测定技术 | 第15-17页 |
|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技术 | 第15-16页 |
| ·DNA浓度测定方法 | 第16-17页 |
|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 | 第17-18页 |
| ·定性PCR技术原理 | 第17页 |
| ·PCR反应产物检测方法 | 第17-18页 |
| ·PCR技术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 第18页 |
|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 | 第18-20页 |
|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原理 | 第19页 |
|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应用 | 第19-20页 |
|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 第20-26页 |
|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概述 | 第20页 |
|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的引物设计 | 第20-21页 |
| ·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21-24页 |
| ·环介导等温扩增产物的检测方法 | 第24页 |
| ·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的应用 | 第24-26页 |
|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 | 第26页 |
|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6-28页 |
|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玉米基因组DNA提取及浓度测定方法的评价研究 | 第28-42页 |
| ·实验材料 | 第28-30页 |
| ·植物材料及标准品 | 第28页 |
| ·引物及探针合成 | 第28-29页 |
| ·实验试剂 | 第29页 |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9-30页 |
| ·实验方法 | 第30-35页 |
| ·本实验使用溶液配制方法 | 第30页 |
| ·玉米种子基因组DNA提取方法 | 第30-32页 |
| ·基因组DNA提取产物检测方法 | 第32-33页 |
| ·玉米样品DNA浓度测定方法 | 第33-3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5-39页 |
| ·基因组DNA的检测 | 第35-37页 |
| ·基因组DNA提取方法重复性及提取时间比较 | 第37页 |
| ·三种方法测定玉米样品DNA浓度结果 | 第37-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2页 |
| 第三章 玉米中转植酸酶基因的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的研究 | 第42-56页 |
| ·实验材料 | 第42-43页 |
| ·植物材料 | 第42页 |
| ·引物合成及基因序列测定 | 第42页 |
| ·实验试剂 | 第42-43页 |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3页 |
| ·实验方法 | 第43-47页 |
| ·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4页 |
| ·玉米中转植酸酶基因的克隆和序列测定 | 第44-46页 |
| ·PCR引物设计 | 第46页 |
| ·PCR扩增条件优化 | 第46-47页 |
| ·PCR反应产物检测方法 | 第47页 |
| ·PCR反应引物特异性检测 | 第47页 |
| ·PCR反应灵敏度检测 | 第4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4页 |
|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 ·玉米中转植酸酶基因克隆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 ·PCR扩增条件优化结果分析 | 第49-52页 |
| ·PCR引物特异性分析 | 第52-53页 |
| ·PCR检测灵敏度分析 | 第53-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四章 玉米中转植酸酶基因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的研究 | 第56-76页 |
| ·实验材料 | 第56-58页 |
| ·植物材料 | 第56页 |
| ·引物合成及基因序列测定 | 第56页 |
| ·实验试剂 | 第56-57页 |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57-58页 |
| ·实验方法 | 第58-62页 |
| ·本实验使用溶液配制方法 | 第58页 |
| ·LAMP引物设计 | 第58-59页 |
| ·LAMP反应条件优化 | 第59-60页 |
| ·LAMP反应产物检测方法 | 第60-61页 |
| ·LAMP反应特异性检测 | 第61-62页 |
| ·LAMP反应灵敏度检测 | 第62页 |
| ·LAMP反应标准曲线构建 | 第6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2-73页 |
| ·LAMP反应引物筛选结果 | 第62-63页 |
| ·LAMP反应条件优化结果分析 | 第63-69页 |
| ·LAMP反应产物检测结果分析 | 第69-70页 |
| ·LAMP反应特异性检测结果分析 | 第70-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6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6-77页 |
| ·创新点 | 第77页 |
| ·下一步工作与建议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3-84页 |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84-85页 |
| 附录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