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13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5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6页 |
1.4.1 创新点 | 第15页 |
1.4.2 不足 | 第15-16页 |
2. 关于完善信息披露的基本理论概述 | 第16-23页 |
2.1 定义 | 第16页 |
2.2 基础理论研究 | 第16-21页 |
2.2.1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 | 第16-18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8-19页 |
2.2.3 博弈关系理论 | 第19-20页 |
2.2.4 公共物品理论 | 第20-21页 |
2.3 注册制改革背景下对于完善信息披露的现实要求 | 第21-23页 |
2.3.1 信息披露内容侧重方面的要求 | 第21页 |
2.3.2 信息披露重要性方面的要求 | 第21-22页 |
2.3.3 政府监管部门监管方式方面的要求 | 第22-23页 |
3. 核准制下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现状 | 第23-38页 |
3.1 核准制度下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构架 | 第23-29页 |
3.1.1 信息披露制度构架 | 第23-24页 |
3.1.2 信息披露监管体系 | 第24-25页 |
3.1.3 信息披露内容要求 | 第25-29页 |
3.2 我国信息披露缺陷 | 第29-38页 |
3.2.1 信息披露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 第29-31页 |
3.2.2 金融监管部门效率低下 | 第31页 |
3.2.3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信息披露质量低 | 第31-33页 |
3.2.4 对上市公司违法信息披露的惩罚力度低 | 第33-35页 |
3.2.5 退市制度不完善 | 第35-36页 |
3.2.6 对投资者的权益保护不足 | 第36-38页 |
4. 美国注册制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案例启示 | 第38-45页 |
4.1 美国当前信息披露运行的背景分析 | 第38-40页 |
4.1.1 注册制的切实落实 | 第38页 |
4.1.2 监管机构明确的监管责任 | 第38-39页 |
4.1.3 适应注册制的中介机构责任制度 | 第39-40页 |
4.1.4 强有力的执法体系支持 | 第40页 |
4.2 美国上市公司注册制信息披露的特点及案例分析 | 第40-44页 |
4.2.1 系统、完备的信息披露监管体制和法律体系 | 第40-41页 |
4.2.2 以市场认可为核心的发行模式 | 第41-42页 |
4.2.3 以披露文件为中心的信息披露模式 | 第42页 |
4.2.4 注册过程公开透明,时间可以预期 | 第42-43页 |
4.2.5 政府监管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配合模式 | 第43-44页 |
4.3 案例研究的启示 | 第44-45页 |
5. 注册制改革背景下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改革建议 | 第45-51页 |
5.1 健全我国金融法律法规,调整三方金融监管机构的市场定位 | 第45-47页 |
5.1.1 完善我国证券市场立法 | 第45-46页 |
5.1.2 明确监管体系中各监管机构的作用 | 第46-47页 |
5.2 引入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退市制度,健全投资者权益保障制度 | 第47-48页 |
5.2.1 完善我国证券市场退市制度 | 第47页 |
5.2.2 健全投资者权益保护制度 | 第47-48页 |
5.3 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实行差异化的信息披露制度 | 第48-49页 |
5.3.1 分行业进行差异化的信息披露制度 | 第48-49页 |
5.3.2 提高信息披露和注册审核的透明度 | 第49页 |
5.4 加强中介机构参与度,强调中介机构责任制度 | 第49-51页 |
5.4.1 提高中介机构在新股发行过程中风险防范的作用 | 第49页 |
5.4.2 加强对中介机构的责任归位制度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