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2-18页 |
0.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0.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0.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0.2.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0.3 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0.3.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0.3.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0.4 研究方法及框架 | 第15-17页 |
0.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0.4.2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0.5 创新点 | 第17-18页 |
1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1.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0页 |
1.1.1 违规主体及违规行为 | 第18页 |
1.1.2 处罚主体及处罚依据 | 第18-19页 |
1.1.3 处罚有效性 | 第19-20页 |
1.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1.2.1 有效市场假说 | 第20页 |
1.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0页 |
1.2.3 非对称信息博弈论 | 第20-21页 |
1.2.4 投资者保护理论 | 第21-22页 |
2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及其处罚特点分析 | 第22-38页 |
2.1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行为特点分析 | 第22-32页 |
2.1.1 信息披露违规公司的整体特点 | 第22-24页 |
2.1.2 信息披露违规公司的行业特点 | 第24-27页 |
2.1.3 信息披露违规公司的财务特点 | 第27-32页 |
2.2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处罚特点分析 | 第32-38页 |
2.2.1 不同年份违规行为的处罚特点 | 第32-33页 |
2.2.2 不同类型违规行为的处罚特点 | 第33-34页 |
2.2.3 不同监管机构的处罚特点 | 第34-35页 |
2.2.4 不同违规对象的处罚特点 | 第35-38页 |
3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处罚有效性分析 | 第38-48页 |
3.1 处罚公告的市场反应 | 第38-44页 |
3.1.1 事件研究法对日平均超额收益率的验证分析 | 第38-41页 |
3.1.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再检验 | 第41-44页 |
3.2 处罚的威慑力 | 第44-48页 |
3.2.1 再次受罚公司的整体情况 | 第44-45页 |
3.2.2 再处罚时间间隔情况 | 第45-46页 |
3.2.3 不同处罚手段下的再次违规情况 | 第46-48页 |
4 结论及建议 | 第48-52页 |
4.1 结论 | 第48-49页 |
4.2 建议 | 第49-51页 |
4.2.1 明确信息披露的范围和目的 | 第49页 |
4.2.2 完善上市公司诚信档案制度 | 第49-50页 |
4.2.3 建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自律机制 | 第50页 |
4.2.4 加大信息披露违规处罚力度 | 第50页 |
4.2.5 完善证券民事赔偿体系 | 第50-51页 |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