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目的意义及背景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2.1 水驱油藏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2 水驱开发效果评价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3 剩余油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4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4 研究主要成果 | 第13-14页 |
1.5 本文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油藏地质特征 | 第15-24页 |
2.1 构造特征 | 第15-16页 |
2.2 储层特征 | 第16-22页 |
2.2.1 储层划分 | 第16-17页 |
2.2.2 有效注采系统与砂体规模关系 | 第17-18页 |
2.2.3 储层展布特征 | 第18-19页 |
2.2.4 储层物性特征 | 第19-22页 |
2.3 油藏特征 | 第22-23页 |
2.3.1 油层分布与油水关系 | 第22-23页 |
2.3.2 流体性质 | 第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油藏水驱开发效果评价 | 第24-56页 |
3.1 开发简历 | 第24-25页 |
3.2 生产动态分析 | 第25-35页 |
3.2.1 日采液量分析 | 第26-29页 |
3.2.2 日采油量分析 | 第29-30页 |
3.2.3 含水状况分析 | 第30-31页 |
3.2.4 水井注入特征分析 | 第31-32页 |
3.2.5 相渗曲线的半归一化 | 第32-35页 |
3.3 水驱开发效果评价 | 第35-55页 |
3.3.1 采收率计算 | 第35-42页 |
3.3.2 水驱储量控制程度评价 | 第42-43页 |
3.3.3 层系适应性评价 | 第43-46页 |
3.3.4 井网适应性评价 | 第46-47页 |
3.3.5 能量状况评价 | 第47-49页 |
3.3.6 含水上升率分析 | 第49-50页 |
3.3.7 存水率和水驱指数分析 | 第50-53页 |
3.3.8 水驱体积波及系数预测 | 第53-5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4章 油藏历史拟合及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56-68页 |
4.1 地质模型的粗化 | 第56页 |
4.2 初始流体参数场的建立 | 第56-57页 |
4.3 历史拟合结果 | 第57-60页 |
4.3.1 油藏历史拟合 | 第57-58页 |
4.3.2 单井生产动态指标拟合 | 第58-60页 |
4.4 剩余油分布特征分析 | 第60-66页 |
4.4.1 剩余油总体评价 | 第60-61页 |
4.4.2 剩余油纵向分布特征 | 第61-62页 |
4.4.3 剩余油平面分布特征 | 第62-64页 |
4.4.4 第3-第5层系不同砂体类型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64-66页 |
4.4.5 第6-第7层系不同砂体类型剩余油分布特征 | 第6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5章 挖潜措施数值模拟研究 | 第68-84页 |
5.1 一类砂体直井井排布置方向优化 | 第68-69页 |
5.2 二类砂体注水井网、井型优化 | 第69-77页 |
5.2.1 直井注采井网优化 | 第69-71页 |
5.2.2 水平井注采井网优化 | 第71-75页 |
5.2.3 井网、井型注采效果对比及优选结果 | 第75-77页 |
5.3 C油藏合理挖潜方案及开发指标预测 | 第77-83页 |
5.3.1 合理挖潜方案设计 | 第77-82页 |
5.3.2 开发指标预测 | 第82-8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6章 结论及建议 | 第84-86页 |
6.1 结论 | 第84-85页 |
6.2 建议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