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资助 | 第3-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22页 |
1.2.1 DOM的定义 | 第13页 |
1.2.2 DOM的结构特征 | 第13-15页 |
1.2.3 DOM的表征方法 | 第15-21页 |
1.2.4 DOM的来源与环境影响 | 第21-2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2-2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1.4 课题来源 | 第24-25页 |
第2章 研究区域DOM的表征方法 | 第25-30页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第25-26页 |
2.1.1 北京自然环境概况 | 第25页 |
2.1.2 采样点布设 | 第25-26页 |
2.1.3 采样方法 | 第26页 |
2.2 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26-27页 |
2.2.1 仪器与耗材 | 第26-27页 |
2.2.2 试剂 | 第27页 |
2.3 测试分析与数据统计 | 第27-30页 |
2.3.1 总有机碳的测定 | 第27-28页 |
2.3.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定 | 第28页 |
2.3.3 三维荧光光谱的测定 | 第28页 |
2.3.4 质子核磁共振光谱的测定 | 第28-29页 |
2.3.5 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子喷雾-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的测定 | 第29-30页 |
第3章 径流雨水中DOM的表征分析 | 第30-48页 |
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第30-35页 |
3.1.1 DOM紫外-可见吸收曲线 | 第30-32页 |
3.1.2 DOM相关吸收指数解析 | 第32-33页 |
3.1.3 DOC与a300值的相关性 | 第33-35页 |
3.2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 第35-40页 |
3.2.1 DOM三维荧光光谱图分析 | 第35-39页 |
3.2.2 DOM相关荧光指数分析 | 第39-40页 |
3.3 质子核磁共振光谱分析 | 第40-41页 |
3.4 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子喷雾-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分析 | 第41-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4章 径流雨水中DOM组分与Cu~(2+)的结合特性 | 第48-58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1页 |
4.1.1 试剂与仪器 | 第49页 |
4.1.2 DOM样品的采集与前处理 | 第49页 |
4.1.3 滴定实验 | 第49-50页 |
4.1.4 络合反应模型 | 第50-51页 |
4.1.5 质量控制与数据分析 | 第51页 |
4.2 条件稳定常数与结合容量 | 第51-53页 |
4.3 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量色散光谱分析 | 第53-54页 |
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54-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5章 径流雨水中DOM分子量分布对Cu~(2+)结合特性的影响 | 第58-67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5.1.1 试剂与仪器 | 第58-59页 |
5.1.2 DOM样品的采集与前处理 | 第59页 |
5.1.3 超滤分级实验 | 第59-60页 |
5.1.4 滴定实验 | 第60页 |
5.1.5 荧光猝灭模型 | 第60页 |
5.1.6 质量控制与数据分析 | 第60页 |
5.2 径流雨水中DOM分子量分布特征 | 第60-61页 |
5.3 不同分子量DOM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特征 | 第61-63页 |
5.4 不同分子量DOM的三维荧光光谱特征 | 第63-64页 |
5.5 不同分子量DOM与Cu~(2+)的条件稳定常数及其最大结合容量 | 第64-6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6.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