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梅山地区文化遗产景区体验式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22-31页
    1.1 选题研究背景第22-25页
        1.1.1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需求第22页
        1.1.2 政策导向的影响第22-23页
        1.1.3 体验展示与体验消费的启示第23-24页
        1.1.4 设计项目实践背景第24-25页
    1.2 相关概念第25-27页
        1.2.1 梅山地区第25-26页
        1.2.2 文化遗产景区第26页
        1.2.3 体验背景下的相关概念第26-27页
    1.3 选题研究的意义第27-28页
    1.4 研究的方法第28-29页
        1.4.1 文献研究法第28页
        1.4.2 田野调查法第28页
        1.4.3 实证分析法第28-29页
        1.4.4 比较归纳法第29页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第29-31页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第31-63页
    2.1 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景观开发第31-41页
        2.1.1 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第31-36页
        2.1.2 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第36-38页
        2.1.3 文化遗产旅游景观开发第38-41页
    2.2 体验式景观设计的相关研究第41-50页
        2.2.1 国内相关研究理论综述第41-43页
        2.2.2 国外相关研究理论综述第43-45页
        2.2.3 体验式景观概念系统第45-46页
        2.2.4 体验式景观交互感知模式第46-50页
    2.3 设计案例启示第50-55页
        2.3.1 日本文化遗产体验原真性探讨第50-51页
        2.3.2 柬埔寨遗产建筑修复与传统工艺第51-53页
        2.3.3 越南顺化皇家园林空间表达第53-55页
    2.4 梅山地区相关研究第55-61页
        2.4.1 梅山文化研究第55-59页
        2.4.2 梅山旅游及其景观设计研究第59-61页
    2.5 本章小结第61-63页
第3章 梅山地区文化遗产景区生成背景第63-108页
    3.1 梅山地区自然环境概述第63-65页
        3.1.1 地貌特征第63-64页
        3.1.2 气候土壤第64-65页
        3.1.3 生物资源第65页
    3.2 梅山地区人文环境概述第65-72页
        3.2.1 梅山文化发展历程与层级第65-67页
        3.2.2 梅山文化核心第67-71页
        3.2.3 梅山文化价值观表现第71-72页
    3.3 梅山文化对文化遗产景观的影响第72-101页
        3.3.1 景观格局的地缘性第74-80页
        3.3.2 历史遗产建筑的类同性第80-97页
        3.3.3 非物质文化景观的多元性第97-101页
    3.4 梅山文化遗产景区的分布规律第101-107页
        3.4.1 沿茶叶产销地分布第101-104页
        3.4.2 沿交通线路和枢纽分布第104-106页
        3.4.3 沿传统住区分布第106-107页
    3.5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第4章 文化遗产景区景观与体验现状第108-133页
    4.1 旅游产业及景区体验调研分析第108-112页
        4.1.1 梅山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第108-109页
        4.1.2 梅山地区旅游客源分类第109-110页
        4.1.3 梅山地区旅游体验消费需求第110-111页
        4.1.4 梅山地区景区景观体验分析第111-112页
    4.2 梅山地区核心景区体验格局规划第112-125页
        4.2.1 茶马古道景区景观与体验分析第113-116页
        4.2.2 紫鹊界景区景观与体验分析第116-119页
        4.2.3 陶澍故里景区景观与体验分析第119-122页
        4.2.4 梅山古国景区景观与体验分析第122-125页
    4.3 景区景观建设存在的问题第125-132页
        4.3.1 景区内文化遗产景观保护的问题第125-127页
        4.3.2 景区景观体验的问题第127-132页
    4.4 本章小结第132-133页
第5章 体验式景观设计策略研究第133-148页
    5.1 设计目标第133页
    5.2 设计原则第133-135页
        5.2.1 整体统筹原则第133-134页
        5.2.2 动态优化原则第134-135页
        5.2.3 参与互动原则第135页
        5.2.4 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第135页
    5.3 协同发展观念策略第135-141页
        5.3.1 建立文化认同第135-136页
        5.3.2 推进文化适应第136-137页
        5.3.3 活态保护与有机更新第137-139页
        5.3.4 传统与现代联合共建第139-141页
    5.4 强化景观体验核心策略第141-143页
        5.4.1 深化景区景观体验主题第141-142页
        5.4.2 塑造多元景观体验形式第142页
        5.4.3 优化配套设施品质及体验第142-143页
    5.5 构建景观审美表达策略第143-146页
        5.5.1 消解破坏审美感官的要素第143-144页
        5.5.2 创造提升审美感官的要素第144-145页
        5.5.3 遵循形式美法营造景观风貌第145-146页
    5.6 本章小结第146-148页
第6章 体验式景观设计方法探索第148-185页
    6.1 体验式景观设计流程第148-152页
    6.2 景观原型的转译与创新第152-163页
        6.2.1 景观原型的提取与转译第152-155页
        6.2.2 要素原型的直译与隐喻第155-159页
        6.2.3 历史记忆空间原型整合第159-162页
        6.2.4 在地景观意境原型表达第162-163页
    6.3 景区景观与体验组织方法第163-175页
        6.3.1 景区分区与功能体验第164-165页
        6.3.2 场所序列设计与场所体验第165-170页
        6.3.3 参与互动体验式景观设计第170-171页
        6.3.4 群体行为组织与体验引导第171-173页
        6.3.5 旅游事件策划与非物质情景体验第173-175页
    6.4 前沿技术方法的辅助与运用第175-182页
        6.4.1 GIS体验式景观图示表达第175-177页
        6.4.2 三维技术辅助下的场景体验再现第177-178页
        6.4.3 雨洪管理景观生态体验强化第178-182页
    6.5 本章小结第182-185页
第7章 理论实证及案例分析第185-228页
    7.1 蚩尤文化园体验式景观设计第185-193页
        7.1.1 蚩尤文化园历史背景与项目概况第185页
        7.1.2 蚩尤文化园体验式景观营造第185-191页
        7.1.3 非物质文化景观的转化与再现第191-193页
    7.2 中国梅山文化园体验式景观设计第193-218页
        7.2.1 体验式景观的动态优化第194页
        7.2.2 原型设计与体验组织运用第194-211页
        7.2.3 梅山文化园文化遗产的异地保护第211-213页
        7.2.4 雨洪管理景观生态体验组织第213-214页
        7.2.5 梅山文化园旅游纪念品设计拓展第214-218页
    7.3 梅山古国都体验式景观设计第218-228页
        7.3.1 项目概况及设计定位第218-219页
        7.3.2 主题体验多元化的景区组织规划第219-220页
        7.3.3 旅游事件策划与体验组织第220-225页
        7.3.4 景观意境真实再现与体验重塑第225-228页
结语第228-231页
参考文献第231-242页
致谢第242-243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243-244页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目录第244-245页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艺术创作成果一览第245-246页
附录D 湖南大学梅山文化研究学术论文统计表第246-249页
附录E 梅山地区旅游产业及景区体验问卷调查第249-252页
附录F 新化县蚩尤文化园旅游调查问卷第252-256页
附录G 安化县梅山文化园旅游调查问卷第256-259页

论文共2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钢筋混凝土变截面悬臂梁受剪及裂缝性能研究
下一篇:区域供冷供热管网系统优化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