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占有制度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6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第三节 研究问题的方法 | 第14页 |
第四节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第一章 我国理论界对间接占有存废的争议 | 第16-27页 |
第一节 否定说 | 第16-21页 |
一 间接占有保护功能之替代 | 第17-18页 |
二 间接占有持续功能之批判 | 第18页 |
三 间接占有公示功能之缺失 | 第18-19页 |
四 间接占有理论支撑功能之检讨 | 第19-20页 |
五 间接占有否定说的其他见解 | 第20-21页 |
第二节 肯定说 | 第21-23页 |
一 间接占有保护功能之维护 | 第21-22页 |
二 间接占有取得时效利益之肯定 | 第22-23页 |
三 间接占有肯定说的其他见解 | 第23页 |
第三节 本文的见解 | 第23-27页 |
一 间接占有肯定说之补充 | 第23-26页 |
二 间接占有否定说之批判 | 第26-27页 |
第二章 间接占有的比较法考察 | 第27-34页 |
第一节 间接占有的历史渊源 | 第27-30页 |
一 罗马法之占有——Possessio | 第27-29页 |
二 日耳曼法之占有——Gewere | 第29-30页 |
第二节 间接占有的立法例 | 第30-34页 |
一 德国民法典 | 第30-31页 |
二 瑞士民法典 | 第31-32页 |
三 日本民法典 | 第32页 |
四 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 | 第32-34页 |
第三章 间接占有的价值分析 | 第34-44页 |
第一节 间接占有的理论构建 | 第34-37页 |
一 间接占有的构成要件 | 第34-36页 |
二 间接占有的取得 | 第36-37页 |
三 间接占有的消灭 | 第37页 |
第二节 间接占有的价值 | 第37-44页 |
一 间接占有是占有制度功能充分发挥的必然要求 | 第37-38页 |
二 间接占有是取得时效利益维护的必备工具 | 第38-40页 |
三 间接占有是观念交付的理论支撑 | 第40-41页 |
四 间接占有是善意取得制度的必要条件 | 第41-44页 |
第四章 间接占有的保护路径 | 第44-55页 |
第一节 侵害间接占有行为的认定 | 第44-47页 |
一 第三人对间接占有的侵害 | 第44-46页 |
二 直接占有人对间接占有的侵害 | 第46页 |
三 间接占有人对间接占有的侵害 | 第46-47页 |
第二节 间接占有的物权法保护 | 第47-52页 |
一 自力救济权 | 第48-49页 |
二 占有保护请求权 | 第49-52页 |
第三节 间接占有的债权法保护 | 第52-55页 |
一 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 | 第53页 |
二 侵权行为损害赔偿请求权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