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14-2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4-16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理论背景 | 第15-16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8-19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9页 |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1-22页 |
1.6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2-24页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第24-52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4-29页 |
2.1.1 风险相关理论 | 第24-25页 |
2.1.2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5-26页 |
2.1.3 资源依赖理论 | 第26-28页 |
2.1.4 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 | 第28-29页 |
2.2 文献综述 | 第29-50页 |
2.2.1 供应网络风险分担相关研究 | 第29-33页 |
2.2.2 企业间联系强度研究 | 第33-38页 |
2.2.3 联系强度和企业间风险分担等协同合作行为关系研究 | 第38-42页 |
2.2.4 企业间相互依赖关系研究 | 第42-44页 |
2.2.5 基于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的供应网络风险传染研究 | 第44-5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3 供应网络联系强度与风险分担关系的理论模型 | 第52-67页 |
3.1 理论模型 | 第52-59页 |
3.1.1 研究视角 | 第52-54页 |
3.1.2 联系强度 | 第54-56页 |
3.1.3 风险分担 | 第56-57页 |
3.1.4 依赖不对称 | 第57-58页 |
3.1.5 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58-59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59-65页 |
3.2.1 联系的结构强度与风险分担关系的假设 | 第59-60页 |
3.2.2 联系的关系强度与风险分担关系的假设 | 第60-62页 |
3.2.3 依赖不对称的调节作用 | 第62-6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4 供应网络联系强度与风险分担关系实证分析 | 第67-81页 |
4.1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 | 第67-69页 |
4.1.1 问卷调查 | 第67-68页 |
4.1.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68-69页 |
4.2 样本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69页 |
4.3 样本数据的统计性检验 | 第69-70页 |
4.4 变量测量 | 第70-74页 |
4.4.1 风险分担 | 第70页 |
4.4.2 联系强度 | 第70-72页 |
4.4.3 依赖不对称 | 第72-73页 |
4.4.4 控制变量 | 第73-74页 |
4.5 假设检验 | 第74-79页 |
4.5.1 模型一检验结果 | 第76-77页 |
4.5.2 模型二检验结果 | 第77-79页 |
4.5.3 进一步验证 | 第7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5 供应网络担保圈风险传染机制分析 | 第81-105页 |
5.1 不同视角的企业风险影响机制 | 第81-84页 |
5.2 供应网络风险传染数理模型 | 第84-93页 |
5.2.1 研究对象的选定 | 第86-87页 |
5.2.2 风险传染的权变特征 | 第87-89页 |
5.2.3 模型设定 | 第89-93页 |
5.3 风险水平和风险数量 | 第93-96页 |
5.4 担保关系 | 第96-99页 |
5.5 供应网络担保圈风险传染分析 | 第99-103页 |
5.5.1 供应网络担保圈的复杂网络结构特征 | 第99-100页 |
5.5.2 担保圈网络结构对风险传染的影响机制分析 | 第100-102页 |
5.5.3 企业间担保关系对担保圈风险传染的影响机制分析 | 第102-10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6 结论、政策启示与展望 | 第105-112页 |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05-107页 |
6.2 政策启示 | 第107-109页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109-112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112-113页 |
附录 | 第113-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7页 |
后记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