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5-16页 |
1.3 论文的研究整体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1.3.1 论文的整体思路 | 第16-17页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中国互联网企业现状特征及核心竞争力分析 | 第19-26页 |
2.1 中国互联网企业现状分析 | 第19-21页 |
2.1.1 互联网企业含义 | 第19-20页 |
2.1.2 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历程 | 第20-21页 |
2.2 中国互联网企业特征分析 | 第21-22页 |
2.3 中国互联网企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 第22-25页 |
2.3.1 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 | 第22-23页 |
2.3.2 互联网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及特征 | 第23-24页 |
2.3.3 中国互联网企业核心竞争力现存的问题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中国互联网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26-48页 |
3.1 结构方程模型的原理与流程 | 第26-29页 |
3.1.1 基本原理 | 第26-27页 |
3.1.2 模型构建流程 | 第27-29页 |
3.2 关系假设及变量指标确定 | 第29-38页 |
3.2.1 理论关系假设的提出 | 第29-33页 |
3.2.2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33页 |
3.2.3 变量指标的确定 | 第33-38页 |
3.3 结构方程模型变量指标体系验证 | 第38-46页 |
3.3.1 SEM模型构建 | 第38-39页 |
3.3.2 数据的收集 | 第39-40页 |
3.3.3 SEM检验和修正 | 第40-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第4章 中国互联网企业核心竞争力灰色关联度评价 | 第48-62页 |
4.1 灰色关联度评价的目的和原理 | 第48-49页 |
4.1.1 灰色关联度评价的目的 | 第48页 |
4.1.2 灰色关联度评价的原理 | 第48-49页 |
4.2 中国互联网企业核心竞争力灰色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49-50页 |
4.3 中国互联网企业核心竞争力多层次灰色系统评价模型 | 第50-52页 |
4.3.1 参考数列的选择 | 第50页 |
4.3.2 规范化处理指标值 | 第50-51页 |
4.3.3 多层级评价系统的关联度计算 | 第51-52页 |
4.3.4 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小排列 | 第52页 |
4.4 中国互联网企业核心竞争力实证研究 | 第52-60页 |
4.4.1 BAT实证企业介绍 | 第52-54页 |
4.4.2 BAT核心竞争力灰色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54-56页 |
4.4.3 指标值的规范化处理 | 第56-57页 |
4.4.4 各指标层灰色关联系数的计算 | 第57页 |
4.4.5BAT企业核心竞争力最终排序及分析 | 第57-60页 |
4.5 灰色关联度实证分析的评价 | 第60-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中国互联网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对策 | 第62-70页 |
5.1 加强对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投入 | 第62-65页 |
5.1.1 加强人力资本的吸引和培育 | 第62页 |
5.1.2 保持和增加技术与研发投入 | 第62-63页 |
5.1.3 构建现代化的弹性组织结构 | 第63-64页 |
5.1.4 加强政产学研协同合作创新 | 第64-65页 |
5.1.5 培养企业核心价值文化体系 | 第65页 |
5.2 借势投资资本转移宏观经济环境 | 第65-66页 |
5.3 把握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势 | 第66-67页 |
5.4 探寻互联网企业可持续商业模式 | 第67页 |
5.5 建立高黏度用户社区网络 | 第67-68页 |
5.6 构建互联网产业生态系统 | 第68-6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9页 |
攻读学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