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细菌生物膜 | 第12-15页 |
1.1.1 菌膜研究的发展进程 | 第12页 |
1.1.2 菌膜的形成过程概述 | 第12-14页 |
1.1.3 菌膜对食品、医疗工业的影响 | 第14-15页 |
1.2 细菌在表面上粘附与生长过程的相关研究 | 第15-20页 |
1.2.1 粘附过程中的作用力 | 第15-16页 |
1.2.2 影响粘附的主要因素 | 第16-18页 |
1.2.3 细菌粘附过程的研究新方向 | 第18-19页 |
1.2.4 细菌在表面上增殖生长过程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0-23页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第二章 PET表面规则微观形貌的构建及其对大肠杆菌粘附过程的影响 | 第23-44页 |
2.1 引言 | 第23-24页 |
2.2 材料与设备 | 第24-25页 |
2.2.1 实验材料 | 第24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24-25页 |
2.2.3 仪器与设备 | 第2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5-29页 |
2.3.1 PET基底的预处理方法 | 第25页 |
2.3.2 培养基、缓冲液、保护液、染色剂及固定液的配制 | 第25页 |
2.3.3 PET表面规则微观形貌结构的热压印制备方法 | 第25-27页 |
2.3.4 AFM测定环氧树脂模具表面形貌 | 第27页 |
2.3.5 SEM测定热压印后PET表面形貌 | 第27页 |
2.3.6 IR测定热压处理前后PET表面分子结构 | 第27页 |
2.3.7 热压处理前后PET表面的接触角测定方法 | 第27页 |
2.3.8 大肠杆菌的培养方法 | 第27-28页 |
2.3.9 大肠杆菌在表面的粘附方法 | 第28页 |
2.3.10 CLSM观察粘附菌体的方法 | 第28页 |
2.3.11 SEM观察粘附菌体的方法 | 第28-29页 |
2.3.12 粘附过程中表面接触角变化的测定方法 | 第29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9-42页 |
2.4.1 热压法构建PET表面的微米级微观形貌 | 第29-30页 |
2.4.2 热压印过程对PET材料表面分子结构、疏水性质的影响 | 第30-33页 |
2.4.3 受试PET表面的微观形貌 | 第33页 |
2.4.4 大肠杆菌在PET表面上的初期粘附 | 第33-37页 |
2.4.5 大肠杆菌在PET表面上的长期粘附 | 第37-40页 |
2.4.6 粘附在三维规则形貌的大肠杆菌分布 | 第40-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大肠杆菌在PET表面的生长与细胞尺寸控制方式 | 第44-57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材料与设备 | 第44-45页 |
3.2.1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44-45页 |
3.2.3 仪器与设备 | 第4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5-48页 |
3.3.1 PET基底的预处理方法 | 第45页 |
3.3.2 培养基、缓冲液、保护液及染色剂的配制 | 第45页 |
3.3.3 大肠杆菌的培养方法 | 第45页 |
3.3.4 大肠杆菌在PET表面上生长与脱离过程的动力学测定 | 第45-46页 |
3.3.5 传统培养液中大肠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方法 | 第46-47页 |
3.3.6 抑制群体效应条件下PET表面上大肠杆菌的培养和评价方法 | 第47页 |
3.3.7 CLSM扫描图像处理及数据分析 | 第47-48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48-56页 |
3.4.1 大肠杆菌在PET表面的生长曲线 | 第48-51页 |
3.4.2 生长过程中菌体从表面的脱离 | 第51-52页 |
3.4.3 菌体在PET表面生长过程中细胞尺寸的控制方式 | 第52-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I型菌毛对大肠杆菌在PET表面上粘附和生长的影响 | 第57-63页 |
4.1 引言 | 第57页 |
4.2 材料与设备 | 第57-58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57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57-58页 |
4.2.3 仪器与设备 | 第58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8-59页 |
4.3.1 PET基底的预处理方法 | 第58页 |
4.3.2 培养基、缓冲液、保护液及染色剂的配制 | 第58页 |
4.3.3 突变菌的培养方法 | 第58页 |
4.3.4 突变菌在PET表面上的粘附方法 | 第58页 |
4.3.5 突变菌在PET表面上的培养方法 | 第58-59页 |
4.3.6 CLSM观察表面菌体的方法 | 第59页 |
4.3.7 CLSM扫描图像处理及数据分析 | 第59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9-62页 |
4.4.1 I型菌毛对于大肠杆菌在PET表面初期粘附的作用 | 第60-61页 |
4.4.2 不可逆吸附对菌膜形成初期定殖过程的影响 | 第61-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五章 粘附和生长过程中大肠杆菌对剪切应力的响应 | 第63-73页 |
5.1 引言 | 第63页 |
5.2 材料与设备 | 第63-64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63页 |
5.2.2 实验试剂 | 第63-64页 |
5.2.3 仪器与设备 | 第64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64-65页 |
5.3.1 PET基底的预处理方法 | 第64页 |
5.3.2 培养基、缓冲液、保护液及染色剂的配制 | 第64页 |
5.3.3 大肠杆菌的培养方法 | 第64页 |
5.3.4 大肠杆菌在PET表面上的粘附方法 | 第64页 |
5.3.5 大肠杆菌在PET表面上的培养方法 | 第64页 |
5.3.6 抑制群体效应条件下菌体在PET表面上的培养方法 | 第64页 |
5.3.7 剪切应力处理PET样品表面 | 第64页 |
5.3.8 CLSM观察表面菌体的方法 | 第64-65页 |
5.3.9 CLSM扫描图像处理及数据分析 | 第65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65-72页 |
5.4.1 菌体粘附、生长过程中对不同大小剪切应力的响应 | 第65-68页 |
5.4.2 剪切应力作用时间对生长在PET表面菌体的影响 | 第68-70页 |
5.4.3 群体效应对在剪切应力作用下菌体的影响 | 第70-71页 |
5.4.4 I型菌毛突变菌对剪切应力作用的响应 | 第71-7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5页 |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