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硅酸盐工业论文--陶瓷工业论文--生产过程与设备论文

陶瓷干法造粒机数值分析及其温度场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绪论第9-16页
    1.1 课题来源第9页
    1.2 陶瓷干法造粒机的研究现状第9-11页
        1.2.1 陶瓷干法造粒机国外研究现状第9-10页
        1.2.2 陶瓷干法造粒机国内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3 陶瓷干法造粒机研究的难点第11页
    1.3 CFD技术在机械搅拌方面应用的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1 CFD技术在机械搅拌方面应用的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3.2 CFD技术在机械搅拌方面应用的国内研究现状第12页
    1.4 气固两相流研究背景和概述第12-14页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第14-16页
        1.5.1 研究内容第14页
        1.5.2 意义第14-16页
2 干法造粒机数值模拟理论基础第16-22页
    2.1 计算流体力学简介第16页
    2.2 计算流体力学控制方程与方法第16-18页
        2.2.1 计算流体力学基本控制方程第16-17页
        2.2.2 两相流模型控制方程第17-18页
        2.2.3 计算流体力学常用数值方法第18页
    2.3 模型分析第18-21页
        2.3.1 多相流模型第18-20页
        2.3.2 湍流模型第20-21页
    2.4 叶片、铰刀的处理方法第21-22页
3 干法造粒机结构优化第22-53页
    3.1 模型建模过程第22-26页
        3.1.1 干法造粒机模拟区域简化第22-23页
        3.1.2 模型的建立第23-26页
    3.2 造粒装置倾斜角优化设计第26-37页
        3.2.1 模拟结果分析第26-37页
            3.2.1.1 颗粒体积分布云图分析第26-32页
            3.2.1.2 颗粒体积分布柱状图分析第32-37页
        3.2.3 造粒装置倾斜角最佳优化结论第37页
    3.3 搅拌轴偏心距优化设计第37-47页
        3.3.1 搅拌轴由造粒室中心沿造粒室倾斜方向偏心的优化设计第37-42页
            3.3.1.1 模拟结果分析第37-42页
        3.3.2 搅拌轴由造粒室中心沿造粒室倾斜垂直方向偏心的优化设计第42-46页
            3.3.2.1 模拟结果分析第42-46页
        3.3.3 搅拌轴偏心距最佳优化结论第46-47页
    3.4 叶片距造粒室底端最小距离优化设计第47-52页
        3.4.1 模拟结果分析第47-52页
            3.4.1.1 颗粒的体积分布云图分析第47-49页
            3.4.1.2 颗粒体积分布柱状图分析第49-52页
        3.4.2 叶片距造粒室底端最小距离最佳优化结论第52页
    3.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4 干法造粒机造粒参数优化第53-66页
    4.1 转速最佳配比分析第53-62页
        4.1.1 搅拌轴转速分析第53-57页
            4.1.1.1 颗粒体积分布云图分析第53-55页
            4.1.1.2 颗粒体积分布柱状图分析第55-57页
        4.1.2 搅拌轴转速优化结论第57-58页
        4.1.3 造粒室转速分析第58-61页
            4.1.3.1 颗粒体积分布云图分析第58-60页
            4.1.3.2 颗粒的体积分布柱状图分析第60-61页
        4.1.4 造粒室转速最优结论第61-62页
    4.2 转速最佳配比优化结论第62页
    4.3 颗粒初始量分析第62-65页
        4.3.1 颗粒的体积分布云图分析第62-63页
        4.3.2 颗粒的体积分布柱状图分析第63-65页
    4.4 颗粒初始量最优结论第65页
    4.5 本章小结第65-66页
5 干法造粒机造粒环境温度场分析第66-77页
    5.1 温度场模拟前处理第66页
    5.2 实验数据收集第66-69页
        5.2.1 红外线温度计简介第66-67页
        5.2.2 实验数据分析第67-69页
    5.3 温度场模拟结果分析第69-75页
        5.3.1 温度场云图分析第69-72页
        5.3.2 温度场柱状图分析第72-75页
    5.4 温度场模拟结论第75-76页
    5.5 本章小结第76-77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7-78页
    6.1 结论第77页
    6.2 展望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参考文献第79-82页
附录A: UDF温度场热源代码程序第82-83页
附录B: 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颗粒补强锆英石基复相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的研究
下一篇:高品质合成冰片及关键中间体的合成与表征